银行错判政策走向
其实,近3年来,中国短期资金市场的利率飙升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每逢年末季末或者春节,各大商业银行总会因为存款考核或者季节原因出现资金紧张。过去,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境,中国央行都会投放资金,平抑利率,但是这一次,央行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就在“钱荒”逐步升级的时候,6月18日,央行重启3个月期央票发行,发行量仅为20亿元,价格为99.28元,参考收益率为2.9089%。当日并未开展正、逆回购操作。
业内普遍认为,此次发行央票规模虽小,但在市场资金紧张的背景下,试探流动性的态度明确。更有商业银行人士表示,“很明显央行并不打算立刻释放流动性,资金紧张的局面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商业银行对自身的流动性管理应担负更多的责任,央行或许通过这段时间的试探,对行业做出提醒。”
事实也是如此。 19日,在央行召开的货币信贷分析会议上,央行货币政策一司司长张晓慧解释了近期出现的货币市场波动问题,“前一阶段,部分银行对宽松的流动性盲目乐观,对6月将出现的一系列影响流动性的因素估计不足,措施不到位,一些大行未发挥市场一级交易商应有的作用,导致货币市场价格大幅波动。 ”
21日,有消息人士透露,央行在本周早些时候的银行家内部会议上就要求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管理,改变流动性永远宽松的预期。央行明确将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会宽松也不会收紧。
“对流动性预估不足”成为各家银行错判市场的症结,同时参与市场的人们也开始意识到,“央行也会断奶,流动性不会永远宽松”。
紧张格局短期难改
尽管央行坚持不宽松、不放水的立场,但这并不妨碍其对大行出借资金进行窗口指导。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有大型国有银行的人士透露,央行已经约谈了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和邮储银行,建议他们出借资金、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另有银行的知情人士表示,资金最为充裕的邮储银行被央行约谈了三次、被银监会约谈一次,要求其向市场释放流动性。
对此,国泰君安认为,央行在资金明显紧张的过程中并未出手相助,是有意培养市场机构认知风险,为利率市场化进行铺垫。
但铺垫到什么程度,业内并无把握,但业内普遍认为,央行若不出手,那么现在可能还不是最紧张的时候。
瑞银就认为,未来有不可低估的几个因素将对资金面进一步冲击:五大行年度分红吸收流动性约2400亿元;年中时点银行理财产品、超短期基金理财产品遭遇净赎回,或将给货币市场带来更大的融资压力;金融机构杠杆率偏高,未来一个月偿付压力很大等。
国泰君安高级经济学家林采宜则分析,6月份是商业银行考核二季度贷存款规模的时点,短期存款冲规模导致市场资金更加紧缺,资金成本上升在所难免;加上6月底7月初又恰好是准备金缴款和财政缴款的时点,流动性上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市场的资金紧缺。因此,如果央行近期没有安排大力度的释放流动性措施出台,“钱荒”至少要延续至7月初。(驻北京特约记者/肖 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