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陈昌盛:守底线化风险是当前宏观政策的重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 陈昌盛
2013年08月05日08:1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守底线化风险是当前宏观政策的重点

■坚守底线并不仅仅是稳增长或保增长,当前要把重点放在调结构、去杠杆上,有序释放已经积累的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房地产泡沫、严重产能过剩和影子银行,是当前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风险。

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仍处在预期范围内。在向中速增长阶段转换的进程中,旧的增长惯性依然存在,新的平衡尚未形成,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愈加显现,经济运行的脆弱性、不确定性超出以往。展望下半年,国际经济形势总体企稳,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在,经济运行需要在调结构、去杠杆、稳增长之间取得平衡。宏观政策应坚持守住底线、以稳促进的思路,把控制和化解系统性风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持经济运行基本稳定,促进增长阶段平稳转换。

经济运行基本平稳但结构性矛盾突出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出中长期潜在增长率下降与短期增长动力不足相叠加,经济趋势性回落与一系列特殊因素相叠加,全球经济相对低迷与国内诸多不利因素相叠加等特点,在基本稳定之下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

(一)企业回补库存进程受阻。PPI(生产者物价指数)通常是企业库存调整的领先指标。2012年三季度后,经济增长出现短期回升,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回补库存拉动的结果。从今年4月开始,PPI降幅不断扩大,6月达到-2.7%。同时,CRB指数走低,CPI(消费者物价指数)与PPI差距拉大,市场预期再度恶化。行业产成品库存增速处于7%左右的相对低位。不少企业改变原来的库存管理模式,“以订单决定生产”逐渐增多。企业回补库存进程受阻,对短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

(二)套利、套汇驱动的虚假贸易引发进出口异常波动。受内外利差、人民币升值,以及部分地方政府对出口的临时鼓励措施等因素驱动,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尤其是今年以来,虚假贸易明显增多,引发进出口异常波动。从贸易对象看,虚假贸易主要来自对港澳台出口,其中以香港为主;从贸易方式看,主要来自海关特殊监管区;从贸易品种看,主要集中在贵金属、集成电路等价值高、易运输的产品。5月监管措施加强后,这一问题明显暴露。5~6月,出口增速从1~4月的17.4%分别下降至1%和-3%。如果剔除对港澳台出口,上半年出口增长与去年大体持平,并没有明显改善。

(三)资金空转问题突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脱节。当前,中国流动性总体充裕。5月末,M2(广义货币)和贷款余额分别为105万亿元和68万亿元,占去年GDP比例分别达200%和130%。与此同时,货币市场流动性偏紧,实体经济资金成本高企。6月银行出现的“钱荒”,充分暴露了近年来金融业务结构不合理和杠杆不断拉长等弊端。在规避监管和追求高收益驱动下,从金融业到实体经济的信贷业务,通过一系列加杠杆的金融运作后,演变成从金融业到金融业、从大银行到中小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业务。融资链条不断加长,推动着金融资产规模快速膨胀。由于对跨部门的资产管理业务监管不到位、标准偏低,存在风险隐患。同时,低效率融资平台、过剩产能行业、房地产等为维持资金链不断,直接推高市场整体利率,挤出了其他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金融业看似火热,房价逆势上涨,但却以多数实体经济严重缺乏资金或高资金成本为代价,资源配置扭曲加剧。

(四)地方保护和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过剩产能调整缓慢。当前,我国产能过剩呈现行业面广、绝对过剩程度高等特点。在中长期增速放缓背景下,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过剩矛盾日益突出。市场需求不足,往往导致整个行业处于利润低下甚至亏损状态,一些企业破产倒闭风险增加,有可能引发金融和财政风险。同时,低水平恶性竞争,使优秀企业无法脱颖而出,行业不能顺利实现优胜劣汰和转型升级,将较大程度削弱中长期增长动力。加快产能调整,是实体经济重新恢复稳定盈利能力的关键。但众多产能过剩行业,正是地方保GDP、税收和就业的重点,往往得到地方政府的多种扶持,加上没有形成有效的退出机制,很多“僵尸”企业被迫艰难维持,产能调整步伐缓慢。

(五)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结构性问题不容忽视。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从当前统计数据看,就业形势保持了基本稳定。全国职业岗位供求维持在需求略大于供给状况,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略高于1。局部地区招工难问题仍存在,特别是技术工人、熟练工人、基础工程师需求缺口较大。与此同时,结构性失业问题有所增加。一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显现,毕业生就业签约率较明显下降;二是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人工和资金成本明显偏高,部分中小企业开始出现裁员现象;三是高端餐饮、住宿、会展、娱乐等服务业经营状况下滑,部分员工出现摩擦性失业。服务业岗位需求占新增岗位需求比例略有降低,一季度比去年四季度下降了近3个百分点。各行业和各类性质企业的职工工资收入增速都有所放缓。就业领域的变化趋势应予以高度关注。

(责编:万鹏、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