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核心价值观 关键在“核心”
三、突出核心,就要有普遍与特殊、清晰与模糊的统一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最根本、必不可少、最集中反映社会取向的价值观,是诸多价值观中的最大公约数,是诸多价值观的“核”,社会有机体的“心”,因而是诸多价值观中本质的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层面,既是国家整体、民族整体的追求,也是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追求,理论上应该可以成为每一个体、每个公民的追求。而一旦深入、内化到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特殊群体,就会像绚丽的阳光折射出五彩光芒,展现出不同的基本价值观。
范围小一点,核心价值观的特殊性要求就相对多一点,范围大了,核心价值观的普遍性要求就相对多起来。我们有三个范围的大团结,即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础,实现大陆范围人民的团结;以拥护祖国和平统一为基础,实现大陆同胞与港澳台同胞的团结;以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基础,实现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的团结。团结的范围越大,存异的东西就越多。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当然是要“求同”,但覆盖面越大就越要有包容性,有必要的“存异”。要处理好特殊性与普遍性结合、求同与存异结合的问题,才能成为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要素的“核心价值”。
中华民族历来是信仰充实的民族,是最讲信义的民族,是重“君子”轻“小人”的民族。但我们在经济社会转型中,确实感觉到了道德危机和价值观的嬗变、剧变。在大家都奔钱而去的过程中,出现了道德的迷失和信仰的错位。讲“核心价值观”,就不能不去关注重建信仰、充实精神支柱的问题。
共产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信仰。科学信仰,需要科学理念来论证、来支撑。怎样把科学信仰变成精神信仰?信仰的支撑,仅靠科学的论证、理论的彻底是不够的,还要靠敬畏。人,总是要有一点敬畏之心的。讲“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那是讲不信鬼不信神需要的思想状态。但不能放大为人什么都无所畏惧。共产党人不敬畏神灵,但要敬畏历史,敬畏人民。“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有了敬畏,才有自律。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只有道德主体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完成他律向自律的转化,才能成为有效的道德规范。有了自律的基础,相互的他律——道德规范、社会公德、法律法规,才有实施的可能。
于是,我们提炼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就要注意这个链条:“信仰——敬畏——自律(道德的自我规范)——他律(公德、法规)”,给“信仰”、给“敬畏”留下空间。不是论证清楚了才有敬畏之心,而是无条件、没商量地常怀敬畏之心。这样的“核心价值观”,才能高悬于上,普照四方,“譬如北辰,众星共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