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孙英春:中韩文化偏见的消解与想象

2013年10月09日15:41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推动文化产业合作

基于中韩两国文化产业领域的既有优势、合作基础和共同市场,以建设性的努力去构造一条共有的、成熟有序的大众文化生产与传播“链条”,其市场前景和社会价值是难以想像的,既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之必须,也符合两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共同利益。文化资本的积累单在某一国家内部进行,其过程会很漫长,必须通过文化产业的区域化合作实现积累,相互启发、共同推动,逐步使这一领域迸发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效益成为中韩两国的共赢——面对西方文化产业的冲击,不扮演消极被动的角色,不丧失文化独创性,通过生产富有特色的、适应市场规则的大众文化产品而在全球化的大众文化中再现自身。

业界还有一个共识:发展大众文化和制定文化产业战略,一方面要坚持以本地文化传统为基础资源,另一方面,积极介入国际文化产业的分工体系,努力在这个分工体系中成为重要的“内容提供者”,逐步使大众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成为自觉的行动和市场经济内生的过程。在具体措施上,应立足长远,从教育入手,充分利用两国高校资源,合作培养国际文化产业经营的专业人才,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企业委托培养、交流等方式,为两国文化产业人才深入交流和接触双方市场提供机会。

在未来的一个时期内,建设良好的自由竞争促进机制、以配额制为基础的本国文化产品的保护机制,以及更富成效的文化内容联合生产机制,是中韩两国政府和文化产业部门需要共同努力的主要方向。

推动全球伦理构建

全球社会正在经历的文化现代化过程有一个应有之义,就是弘扬人类共有的文化精神,使整个世界的物质和精神良性互动成为人类生活的主题。中韩文化合作不可能偏离这一轨道,应是一个以文化现代化为“标尺”,直面时代精神的转换和嬗变,摈弃偏狭、武断,立足现代化的需求以及人类文化发展的整体趋势,建立面对本地、地区和世界的多重文化参照维度。中韩文化合作的成效,也取决于能否为普世伦理乃至人类文化共同体的建设作出贡献,以及能否把全球社会的普遍精神转化为本地民众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

中韩两国内部交往的伦理有着更为丰富的本土基础,存在于共有传统设定的语境和集体记忆之中,亦有可能作为一个潜在的力量源泉,影响区域文化共同体的建构和制度安排。随着全球化对东北亚社会的全面渗透,两国同样面临着各类社会问题,包括:传统伦理为主的非正式社会控制机制的失效,社会分层加速、社会冲突增加、人与人的关系疏远,等等。如何从自身传统中寻找伦理重构的参照系,共同思考文化传统和现代社会结合之道,保护本地社会赖以稳定和存续的伦理底线,也是两国社会和文化建设必须长期面对的论题。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人民论坛》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