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听《东方红》亲历者口述历史

2013年10月15日08:5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听《东方红》亲历者口述历史

  特定时代的产物

  《东方红》中大部分作品都是集体署名,乔羽说:“当时一切以作品为主。大家都很豁达,没什么心结,更没什么包袱,只要最后能出好作品就行。本来嘛,连稿费都没有,大家聚在一起搞创作,更别提署名了。”

  《东方红》第三场“万水千山”的执行编导孟兆祥,在采访时说到兴起处,唱起了经典歌曲“风在吼,马在叫……”,还现场摆了一个潇洒的舞蹈姿势,神采奕奕不减当年。孟兆祥拿出3张《东方红》的密纹唱片,这是当年创作者和演出者唯一的物质回报。

  编导组成员之一邢德辉说:“那时社会比较单纯,人们思想很淳朴,想着自然灾害总算过去了,国家蒸蒸日上。《东方红》的舞蹈场面和那个时代的精神是一致的……那是属于历史的。创作者和艺术家们,再也不能有过去那种状态了。”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郑保卫,曾是《东方红》大学生合唱团的一员。五六百人的合唱队成员,来自北大、清华、人大、复旦等高校,天天吃住在一起,训练了一个多月就登台演出。“我们这些人当时太投入了,才旦卓玛一唱就掉眼泪,都是发自内心的。”郑保卫说。

  《东方红》之外

  《东方红》被誉为“音乐舞蹈史诗”,能冠以“史诗”之名的,至今后无来者。《东方红》的总指挥之一周巍峙对如今的艺术界有些不满:“有一篇文章批评演员‘请天上飞的下来看看’。只要节目表演完,演员拿了钱就马上坐飞机走了,有时候配音都没配好,他也不管。”

  郑保卫说:“我们这些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些忽略文化。其实人们的衣食住行基本问题解决后,就需要文化的滋养。”

  周巍峙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起当年周总理从7月31日拍板到9月15日彩排,哪些人参与指挥,哪些人参与演出,哪些程序如何安排,老人都能娓娓道来。语速虽然慢,却有很多话要说,因为高血压,连续说久了就憋得满脸通红。临走时,老人坚持把黄卫星送到门口。

  书中写道:“有一种美和情怀不是为了利益而存在,那是为了听拍岸的大河浪花、闻两岸稻花香薰、看海上点点白帆,是即便经历波折,依然能够夜奔八千里路、披着云和月为祖国奉献的纯真与激情。”(记者 蒋肖斌)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