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三中全会前瞻:开放型经济和走出去战略的思考

陈健,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原副部长

2013年10月25日10:20   

三、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新世纪以来,走出去作为一项重要国家战略,取得了显著成绩。2012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831亿美元,同比增长11%,位居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行列。截至2012年底,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超过5000亿美元,境外企业数量1.8万家,分布在全球178个国家(地区),形成海外资产超过2万亿美元。2012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166亿美元,同比增长13%。截至2012年底,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6556亿美元。走出去有效带动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缓解了国际收支不平衡等发展压力,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同时,走出去也促进了当地经济增长,增加了当地就业,改善了当地人民生活,为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当然,由于我国企业走出去起步较晚、基数较小,目前总体上尚处初级阶段。2012年底,我国对外投资存量仅占全球2%,而我国GDP占全球比重已超过10%。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需要进一步明确走出去的基本目标。就经济发展而言,走出去主要有四大目标。第一,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既要调入一些产业,也要调出一些产业,为经济转型升级创造外部条件。第二,获得比较稳定的海外市场。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的出口出现大幅度下滑,说明我国的海外市场存在一定的脆弱性。要统筹两个市场,通过贸易与投资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外部市场的相对稳定。第三,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能力。通过并购等方式获得先进技术,通过跨国经营的历练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最后,促进国内能源资源供应。通过适当的产能转移,可减轻国内能源资源消耗的压力。例如,钢铁企业海外转移将减少铁矿石的进口。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需要准确把握走出去的基本属性,并对企业在境外的表现有正确的评价。从根本上说,走出去是市场行为,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必须赋予企业自主权,按照市场规律在国际范围内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优化组合。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最大的责任就是在守法的前提下实现盈利,并谋求可持续的发展。走出去是一个过程,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时间还比较短,应允许企业大胆实践,不宜过早地下结论。要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我国企业在境外的表现。尽管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但主流是好的,涌现了一批投资规模大、利润效益好的企业。同时,企业自身也正在取得不小的进步。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需要政府扮演好合适的角色。政府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主要任务是创造环境,搞好管理和服务,提供帮助,做好保障,以及做好对重大战略性项目的规划布局和统筹协调。当前,需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着力推进便利化。推进财政、金融、税收、外汇、进出口、人员出入境等方面的便利。政府审核是为了掌握信息,必要时为企业提供保护,同时防止热钱外流。但审核要快、便利,逐步走向登记制。二是做好规划和统筹协调。政府要从全局角度规划战略布局,为企业指明方向,制定明确的、可操作的规划。从保障国家战略利益和促进互利共赢的高度出发,制订区域合作规划与双边国别规划。针对有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制定专项产业发展规划。要把中央各部门和地方的力量统筹起来,把政府和企业的力量统筹起来,把国内外的各种优质要素和创新力量统筹起来,为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三是创新投资合作方式。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大部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投资主体,而是设备制造商、供货商、贸易商、服务商、运营商,真正的投资主体应该是投资公司、投行、投资基金。要完善国内的投融资结构,大力培育真正意义上的投资主体。走出去需要庞大的中介服务,目前还比较缺乏。要积极培育一批中国本土的投资咨询力量,这也是容纳白领就业的重要领域。四是加快中国企业成长的进程。目前,中资企业总体上与当地的交往不多、融合不够,这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要引导企业推进属地化经营,加速与当地社会的融合进程,努力实现本土化,尤其是要积极履行三大责任,即法律责任、社会责任和道义责任,从而实现在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在促进中国和东道国共同发展的进程中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行政管理改革》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