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形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提出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这体现了发展、改革、转变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首先,发展必须转变。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较大,粗放的增长方式已经到了非转变不可的时候,转变方式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次,转变必须改革。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制约转变方式的最大障碍,转方式必须深化改革,30多年来中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靠的就是改革。第三,改革未有穷期。中国已经进入转方式的关键期、发展的转型期和改革的深水区。在这个阶段上,改革的诉求与期待增多,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加大,但改革的空间和潜力依然很大,需要把抓改革、促转变、谋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动力活力,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2013年3月17日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概念。这个概念实际上是前述目标和任务的总要求和形象说法。而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必须处理好以下八个方面的重大关系:
一是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中国30多年高速发展的实践证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中国的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必要的。但需要明确的是,中国追求的发展,是速度、质量、效益统一的发展,不是一味求快,而是从又快又好切实转到又好又快上来。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应体现在企业利润的增加上,也应体现在劳动报酬、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的增长上。现阶段要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率,关键在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目前,中国劳动生产率仍然偏低,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二是内需与外需的关系,“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扩大内需是最大的结构调整。2008年以来中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靠的是内需,在世界经济可能长期放缓的形势下,中国仍要靠扩大内需实现持续发展。从国际经验看,以内需为主也是大国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中国积极扩大内需,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有利于世界经济调整与发展。
三是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着力“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投资与消费失衡,是长期困扰中国发展的一个难题。内需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消费需求不足。近些年来,中国消费增长率低于投资增长率,消费率总体呈下降态势,而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消费率长期偏低,不利于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增长。因此中国将把扩大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在增强消费能力、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同时也要看到,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直接而有效,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也需要合理的投资作支撑。下一步中国将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更多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实现增投资、扩消费、惠民生的一举多得。
四是创新与模仿的关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科技水平较低,中国的产品和技术多处于模仿阶段,自主知识产权不多,也存在一些侵犯国外知识产权的情况。中国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针对这种情况,中国一方面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一方面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共十八大更是强调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了“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等要求。
五是虚拟与实体的关系,“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虚拟经济,特别是现代金融业的健康适度发展,有利于为实体经济提供充足及时的金融支持与分散经营风险,有利于促进各种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也为市场主体之间必要的分化重组提供了更多选择。但虚拟经济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逐利冲动,这会导致其规模过度膨胀,加大实体经济动荡的可能性,还会掩盖经济过热的实际情况,导致泡沫经济的形成。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告诫我们,虚拟经济不能不发展,但也不能过度发展,没有实体经济做基础和后盾的虚拟经济发展最终会成为一场噩梦。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这既是对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经验的总结,也是对相关教训的汲取。
相关专题 |
· 理论书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