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许耀桐:政治体制改革力度前所未有

2013年11月25日09:31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原标题:政治体制改革力度前所未有

  权力运行体系与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改革

  一个权力机构绝不应该把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权”集于一身

  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在于政治权力问题。在政治权力方面,邓小平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过去苏联模式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总病根”是权力过分集中。由于权力过分集中,造成了权力结构畸形、权力运行紊乱、权力监督失效。这一次三中全会的一个重大突破,就在于集中论述了怎样认识执政党所掌握的权力,怎样解决权力结构、权力运行、权力制约和监督这些根本问题。

  《决定》对政治权力提出了总认识,这就是我们的权力来自人民,为人民所用,要“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习近平曾多次强调权力的来源问题,他在出席中央党校2010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讲话时指出,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从“人民授权”的认识出发,《决定》对政治权力提出了总要求,就是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要采取“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

  权力究竟应该如何运行呢?《决定》明确提出了“权力运行体系”的新概念和基本思路,即“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这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关于权力的结构以及要把权力分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权之后,首次描绘了权力运行的清晰明确、规范有序的轨迹。行使决策权必须科学,认真实行民主集中制,如果任由个别人或者少数几个人“拍脑袋”决策,就无法避免失误甚至是严重后果的发生;行使执行权必须坚决,要雷厉风行、不折不扣,如果光说不做或者推诿扯皮没有执行力,就会因慵懒懈怠白白耗费资源而辜负民众的期待;行使监督权必须有力,要铁面无私、雷霆出击,如果对违规违法的人和事听之任之或者姑息纵容、包庇重用,那么权力就会失去公信力和公信度,出现危机。

  要做到权力运行的“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重要的在于公开。这就正如《决定》指出的,要“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完善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还要进行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改革,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我国现有的权力结构和权力配置有一个重大缺陷,就是不适当地把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集于一身。一个权力机构绝不应该把“三权”集于一身的,会造成对权力的垄断,形成权力的“巨无霸”。为此,一定要将“三权”分离,一般来说,某个机构、某个部门只能授予“三权”中的一种权力,并且只能承担与这种权力相应的职能。

  行政体制与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从原来的“政府管理”到现在的“政府治理”,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是治国理念的跨越式飞跃

  政治体制之中包含行政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决定》着眼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大局,提出了实施“有效的政府治理”的重大命题。

  从原来的“政府管理”到现在的“政府治理”,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是治国理念的跨越式飞跃。治理和管理,有着明显区别。从原来的“政府管理”来说,政府和民众的关系,那就是“我强你弱”,“我”是主体,“你”是受体,“我”管着“你”,构成“指令——听从”的关系,这就有着明显的“管卡压”现象。现在采用“政府治理”,治理是一个新的概念,治理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的特点在于,一是强调多主体,参与治理过程的都是主体。政府管理者,这是主体,人民也是主体,还有各组织、各单位、公司、企业、团体,都是某一方面的主体角色,都是主体之一。这就从过去的管理只有一个主体,变为多个主体。二是强调协调合作的方式方法,政府和人民之间、各种机构之间,多采取自愿平等合作的手段和方法。这就不是过去的管理那样,一味地实行强制、操控。三是行政权力运行的方向,既有从上到下,也有从下到上,甚至可以从中间向上、向下延伸开来、铺展而去。而不是过去的管理那样,只是单向度的一个渠道,就是从上到下、有去不回。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许耀桐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