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立并成功实施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否健全、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完善而稳定的政党制度。中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毛泽东不仅为这一制度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而且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由历史发展而来的”[7]。它孕育于民主革命时期,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逐步走向成熟。20世纪以来的中国,孙中山仿效西方国家实行过多党制,蒋介石搞过国民党一党独裁,都以失败告终。历史表明,在中国,搞多党制不行,搞一党专政也不行。
毛泽东根据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从中国的具体历史和社会条件出发,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历史阶段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思想,创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他指出:“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2](p645)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中,毛泽东“既不赞成别的党派的一党专政,也不主张共产党的一党专政,而主张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联合专政”。[2](p760)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与党外民主人士和进步势力建立的亲密合作的关系,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打下了基础。“共产党主导”和“多党派参与”的“三三制”政权形式,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的雏形。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由包括国共两党和其他党派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史称旧政协)在重庆召开,这是多党派的政治协商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第一次尝试。在这期间,中共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通力合作,互相配合,为争取和平民主而共同奋斗。但蒋介石违背政协会议的精神,建立独裁政府。为此,在毛泽东的主持下,1947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中共同各民主党派在反对蒋介石的独裁、内战政策,争取建立新中国的共同斗争中逐渐形成了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合作关系。同时,民主党派也通过对是非曲直的比较,觉悟有了空前提高。毛泽东说:“在抗日时期,乃至在日本投降后的一个时期,他们的觉悟都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8]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劳动节口号,其中经毛泽东亲自改写的第五条,正式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发出“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8](p1349)各民主党派代表人物积极响应,纷纷参与新政权的筹备工作。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等55位民主人士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示愿意在中共领导下为独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国之早日实现而奋斗。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第一次以共同声明的形式,公开而明确地表示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建设新中国而共同努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格局由此形成。
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并再一次阐述了对民主党派既团结又斗争的方针:“从团结他们出发,对他们的错误和缺点进行认真的和适当的批评或斗争,达到团结他们的目的。”[8](p1437)这个讲话,实际上提出并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团结合作的方针,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1949年6月,由23个单位的代表134人组成的新政协筹备会成立,[9]毛泽东为筹备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开始运作起来。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深刻总结国内外历史教训,在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方面的一大创造。这一制度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也有别于苏联的一党制。“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10]其显著特征和独特优势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或反对党,而是同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友好党和参政党;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国家重大问题上进行民主协商、科学决策,集中力量办大事;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促进共产党领导的改善和参政党建设的加强。这既避免了多党竞争、相互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又避免了一党专制、缺少监督的弊端。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探索和基本回答了多党合作的理论根据、基本原则、领导权、合作方式、相互关系等重大问题,为正式确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作了重要的准备。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特别是在创建人民政协和领导人民政协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毛泽东又对有关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保证了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实施。他先后担任5年全国政协主席和22年名誉主席,为建立和健全人民政协的组织机制做了大量工作。建国任务完成后,特别是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对于人民政协是否保留、人民政协的重要基础——民主党派有无存在的必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由于毛泽东持坚决肯定的态度,才使人民政协这个经过历史考验的统一战线组织形式得以延续下来。毛泽东先后两次提出了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1950年2月,他明确表示,民主党派不能解散,不但要继续存在,而且要继续发展。[11]他还对中央统战部负责同志指出:要向大家说清楚,从长远和整体看,必须要民主党派。认为民主党派是“一根头发的功劳”、一根头发拔去拔不去都一样的说法是不对的。从他们背后联系的人们看,就不是一根头发而是一把头发,不可藐视。[12]
“团结、建设、进步”是毛泽东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客观情况确定的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基本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引下,民主党派不仅巩固和发展了各自的组织,而且积极参政议政,在国家政治和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强调:“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3]他希望尽可能地调动民主党派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据此,中共八大政治报告第一次以党的文件形式确定了今后将“采取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4]1957年2月,毛泽东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做了进一步阐述,认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共产党有了劳动人民、党员群众和民主党派的共同监督,更为有益。[13](p350)八字方针的提出使民主党派深受鼓舞,被民主党派称为思想上的大解放、民主党派新生命的开始,对于提高民主党派的积极性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成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制度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各民主党派召开了代表大会,宣布接受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政议政。各民主党派还巩固和发展了自己的组织,1955年,民主党派成员总数为39000人,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1000人增加了两倍多。[15]
相关专题 |
·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 · 《当代中国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