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十年(2003-2012):进展与评估

胡鞍钢,唐啸,鄢一龙

2014年01月14日09:30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原标题:胡鞍钢,唐啸,鄢一龙: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十年(2003-2012):进展与评估

  二、对改革的认识和评估方法

  针对目前已有存在的改革各方面论点的问题,只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改革,才能科学正确的评估改革。我们认为所谓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不断除旧布新,吐故纳新的过程,通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制度和道路方向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不断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种自我调整,自我修复,自我更新就是我们反复强调的“改革”。中国的改革就是社会主义改革,它体现为三个特征:

  一是中国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国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是一项时刻变化时刻更新的事业,在改革的过程当中,旧的事物和制度会逐步消亡,新的事物和制度会逐步成长,但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过程之中。这要求我们在评估改革的方法上,注重以时间点为基准,辩证看待改革的过程。

  二是中国的改革是具有整体规划的特征。改革有自下而上自主形成的自发式改革,也有自上而下总体规划性的改革,前者如小岗村包产到户的经济实验,后者如分税制改革。从目前来看,中国的改革已经逐步形成一个十年为期的改革总体规划,这类改革规划是中国十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蓝图和路线图。这也是我们评估改革的依据和准绳。

  三是中国的改革具有合目的性特征。中国的改革具有强烈的目的性与指向性,那就是必须要符合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促进中国生产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估的过程之中不仅需要衡量改革措施是否合乎改革规划的事实判断,也要对于改革措施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价值判断。

  在已有对于改革的认识基础之上,我们认为评估改革必须秉承三大原则。一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以改革措施的进展和社会发展的实效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唯一事实依据,让数据说话,让事实证明,让实践检验。二是始终坚持“客观与全面”的思想原则,改革是一个复杂的利益调整过程,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既有的视角都可能对于同样的改革措施产生不同的认识,因此我们必须明确评价改革的基本标准,这一标准就是每十年一次的改革规划蓝图,将改革的设计、改革的措施和改革的实践、改革的成效相联系,用改革目标与改革成果是否一致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三是始终坚持“局部联系全体”的辩证方法,对于改革的评估,我们既要有对于改革细节的深入认识,也要有对于改革整体的全面判断。这就需要我们分清主流与支流、森林与树木,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将局部的改革措施与整体的改革大势相联系,将对中国改革的细节认识通过专业化的方法和标准化的处理逐步集成一幅比较客观、比较完整、比较全面的改革总体评估(见表1)。总的来说,我们应当采用客观全面的态度,科学专业的评估方法,依据基本的事实和数据,对于改革进行总体定量和分项评估。在这一思路基础之上,我们结合目标一致性评估法和综合积分卡法,首次提出对于改革的评估原则和定量评估方法。

  表1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评价表(2002-2012)略

  注:本文数据基期年为2002年或2003年,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改革评估原则

  既有的改革规划主要是对于经济社会体制的改革目标,改革方向和改革方法进行全面的设定与描述。与一般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比,改革规划的原则性与方法性内容更多,明确的量化性内容更少。因此对于改革规划的合目的性评估,我们主要采用一种定性与定量混合方法。具体说,这一方法有四个基本原则:

  一是增量评估。改革评估是对于变化增量的评估。根据现代汉语大词典,改革是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现在常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经济社会体制的一个动态变动过程。对于改革的评价,不是对于现有状态的描述,而是对改革前状态到改革后状态变化的动态过程的评估。因此我们在本节的评估中,主要通过改革前与改革后经济社会体制进行对照,寻找前后变化之处作为评估的基本绩效依据。

  二是分解评估。改革评估的指标主要依据文本的分解产生。改革规划一般涉及方面广泛,涵盖内容较多。因此改革评估的指标不能依据主观设定,必须有针对性的对于改革规划文本进行解读。基本方法是将文本段落中的独句作为基本判断单位,将文本中的每一句话提炼成为评估指标。

  三是二元评估。改革评估的判断方法是一种二元判断法。改革的对象主要是社会经济现有的体制。因此很难如一般的发展规划设定具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量化指标。所以我们评估的过程中,对于改革指标的评价只采取是或否,增长或下降,建立或未建立的二元判断,以此降低主观判断误差对于评估效果的影响。

  四是综合评估。改革评估的体系构成主要有结果性指标和手段性指标构成。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经济社会的发展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绩效,我们将之称为结果性指标。另一方面,改革规划中对改革措施和方法有较多的具体限定,因此我们将改革的具体措施也作为评价的基本依据。结果性指标可以较好的反应改革的总体效果,手段性指标进一步判断改革的具体措施的合目的性。二者通过构成一个综合评价体系。

  2.改革评估方法

  在明确改革评估方法的原则基础之上,我们进一步明确改革评估的指标和方法。改革规划评估的指标主要通过对于改革规划文本语句的提炼而得。选取指标的基本标准是第一具有较高的表面效度,选取反映改革实现情况的指标,也要选取对发展的关键性指标。第二可以进行纵向的历史比较。第三是数据可以获得。根据一般改革规划的规律,本节评估指标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三种类型指标包括,绩效性指标,事件性指标和法规性指标。绩效性指标是指以数据进行标示,考察目标情况是上升还是下降的指标。例如标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如果上升,则记为“1”,如果下降则记为“0”。事件性指标是考察目标是否能够完成。例如“电信电力民航重组”的改革目标,如果对于电信电力民航产业进行了改革,那么则记为“1”,没有进行则记为“0”。制度性指标是指有关法律法规等制度性建设的指标,例如“完善征地程序”,如果有相关征地法规出台,则记为“1”,反之则记为“0”。通过二元判断,我们可以将全部指标全部给予分数。

  进一步,我们可以将改革具体每一个方向根据结果性指标和措施性指标进行赋分。所谓结果性指标是指可以综合表示改革目标结果指向完成情况的指标。例如“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本文用“非公有制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进行标识。措施性指标是指在改革任务中,为达到改革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性或间接性的措施指标。例如在决定第四条“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中,“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一项中,我们采用“国有企业中股份制企业资产比重”一项进行标示。考虑到改革任务的主次,特别是主要改革方向的导向性,两大方面的指标的具体函数可以写为一个F(n)的函数:

  F(n)=N2σP+N2n∑σs

  其中N为记分卡总分数,n为一个结果性指标分解出的措施性指标数量。为结果性指标分数,为措施性指标分数。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