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十年(2003-2012):进展与评估

胡鞍钢,唐啸,鄢一龙

2014年01月14日09:30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原标题:胡鞍钢,唐啸,鄢一龙: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十年(2003-2012):进展与评估

  三、对主要改革领域的评估

  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提出、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21世纪第一个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规划和战略部署,旨在“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绘制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蓝图。

  本文根据《决定》所设计的改革总目标和分目标,所提出的改革重大任务和主要举措,与后来10年的具体的改革实施、改革实践、改革成效相联系、相比较。该《决定》共计12部分、42条,我们将定性目标归类记分转化为定量方法,涉及到6个大类,36项,227个指标,并逐一与《决定》所提出的详细内容逐条核对和打分,并对此做出基本评价(见表1)。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

  一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更加完善。公有经济继续占据主体地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基本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有大企业大集团发展壮大,大规模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国有经济活力明显增强。非公有经济高速成长,成为中国经济与就业的主体,快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     二是逐步形成了城乡统筹一体化的新体制。进一步完善了以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为核心的农村土地制度,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扭转了长期以来全国耕地面积持续下降的趋势,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了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指2004年到2012年)。深化农业税费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极大减轻农民负担,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国家新增公共支出主要用于农村,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的农村综合改革,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逐步健全,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环境明显改善,加速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人口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此外,在全国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行草原承包经营制度改革,深化水利体制改革。

  三是建立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全国市场统一性大幅增强。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进出口总额由世界第八位上升为第二位,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和竞争能力显著增强,成为世界最具竞争性的开放型经济。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始起步。金融监管调控进一步深化,金融企业发展迅速。

  四是改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提高,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了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财政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健全了公共财政体制,公共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行统一税收制度,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改革全面推开,改革资源税制度,此外燃油税改革全面实施。各类金融企业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进一步健全金融调控机制,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银行贷款利率均可浮动执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汇率弹性大幅增强,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迅速扩大,建立和完善统一高效安全的支付清算系统。完善了金融监管体系,建立健全银行、证券、保险监管机构之间以及与中央银行、财政部门的协调机制。我国银行、证券、保险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为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奠定了坚实基础。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初步建立职能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框架。确立和实行了政府工作的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健全监督制度、加强廉政建设的基本准则。在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了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了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完善了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明确了中央和地方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管理责权。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执法和监督能力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著。

  五是进一步健全了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实行就业优先的政策,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创造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就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扩大趋势得到遏制,开始出现下降趋。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各项养老保险参保达到7.9亿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扶贫标准大幅提升。

  六是促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初步建立。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制定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营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体制环境,形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人才队伍。国家创新能力和国民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全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不断提高,企业R&D经费投入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初步建成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事业极大繁荣,各类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深化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卫生医疗体系。国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5岁。

  四、总结与展望

  根据本文提出的目标一致性评估法和综合积分卡法,首次对过去十年经济体制改革评估基本结论是:党的十六大确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目标以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基本完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极大完善,城乡统筹一体化的新体制初步确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越来越大的基础性作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初步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成为世界经济贸易投资增长的最大贡献者。改革解放和发展了世界最多人口、最多劳动力、最多人才资源的生产力和创造力,极大地全面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11]过去十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再次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然而诚如习近平同志所言: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12]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清醒的看到,“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13]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减排节能压力不断加重,收入分配矛盾仍很突出,政府职能仍未到位或越位,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其重要原因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生产力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仍面临诸多机制性障碍。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必须加快推进改革,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对新一轮的改革做出顶层设计、总体规划,追求更高效率的改革、更加公平的改革、更加绿色的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新动力。

  [参考文献]

  [1][1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J].2012.

  [2]世界银行.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D].2012.

  [3]迟福林.中国改革评估报告[M].外文出版社,2007.

  [4]林岗.中国的经济改革道路:实质,意义和前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1:004.

  [5]新浪财经http:∥finance.sina.cn/?sa=t74v39d11166296&astatus=errurl.

  [6]搜狐财经http:∥business.sohu.com/20130709/n381114535.shtml

  [7]Halper S A.The Beijing consensus:how China’s authoritarian model will dominate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Basic Books,2010.

  [8]Bremmer I.The end of the free market:who wins the war between states and corporations?[J].European View,2010,9(2):249-252.

  [9]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J].人民日报,2003:10-14.

  [11]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13 年 3 月 5 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J].武汉宣传,2010 (6):6-20.

  [12]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8-27/5213237.shtml

  [13]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7-25/5085958.shtml

  责任编辑樊继达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