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陈仁泽 曹玲娟 李 刚
大城市里扎根,路在何方?
——逐步改革公共服务与户口挂钩的模式,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北上广不断提高入户门槛,一个重要的出发点是希望以此帮“体态臃肿”的城市“瘦身”。这能在多大程度上阻挡源源不断进入特大城市的人潮?
“现在单靠户籍限制已很难实现调控人口的目标。”段成荣表示。改革开放之前,户籍制度是限制农村居民进城的主要途径。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户籍渐渐失去了对人口流动的约束,这时再用老办法,控住的只是户籍人口,却管不住真正到城市工作生活的人口。
“人口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长期看,解决城市人口问题,关键是要消除区域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实现区域均衡协调发展。”段成荣提出,未来必须转变传统控制思路,把调控人口规模的平台建立在全国范围内,促进公共资源在空间上的均衡分配,“只有大城市以外的广大地区也同步发展起来了,才能真正减轻人口持续增长的压力,实现人口有序流动。”
周海旺也强调,大城市的人口调控应更多通过市场化方式进行,而不是行政人为的管控。“像上海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严格控制一般制造业的发展,更多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会影响就业需求和人口结构,逐渐形成市场化的筛选机制。”
既然户籍对于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作用不大,那政府是否应该取消门槛,彻底放开,让外来人口都有机会成为城里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占斌指出,这样的做法也不可取。从长远来说,实现户口的全面开放,允许公民自由流动,是户籍制度改革的必然方向。但考虑到现实国情,户籍制度改革绝不能搞“一刀切”,而是要循序渐进。“不做区分统一放开城市户口,无异于自欺欺人。现实中很多地方‘率先’统一了户口,但实际上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达不到,新市民与老市民的福利待遇仍有不小差别。”
户籍改革归根结底是资源配置问题。广东省社科院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认为,未来户籍改革要想向纵深推进,必须逐步改革公共服务与户口挂钩的模式,摆脱以户口为标准享受公共服务的束缚,让外来务工人员也能平等地享受城市各项公共服务及社会福利,外来务工人员入户的压力将会得到有效削减。
除了分好存量,创造更多的增量同样重要。周海旺认为,逐步缩小居住证和户籍之间的差异,关键要做增量。“政府财政应该更多地用于提高居民福利,新增的福利应一视同仁给予常住人口,而不是按户籍来划分。外来人口和户籍人口不是敌人,要促进城市新老居民的社会融合,使城市发展更有活力,城市社会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