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理论期刊>>《中国发展观察》>>每期精选

自主创新的安徽探索

 

2016年07月05日15:28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原标题:自主创新的安徽探索

“合芜蚌”被确定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经过八年的自主创新实践得以升级,将引领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安徽力争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省份

6月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设合芜蚌与福厦泉两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带动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这是继3月份国务院批复的河南郑洛新、山东半岛、辽宁沈大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再次扩围,至此,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经达到16个。

研究发现,当各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3万-1.5万元后,创新要素富集程度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更加密切。我国绝大多数省份已经越过这一分界点,进入创新发挥更大作用的阶段。安徽合芜蚌等地区充分发挥地方创新积极性和区域竞争的动力,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贡献突出。

主动创新,避免陷入“发展困境”,安徽实现跨越式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心从内陆转向沿海地区,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的空间布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科技资源布局已经被打破,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创新要素新版图基本形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长期增长”课题组所做的报告显示,创新要素新布局的基本特征是:东部领先,东北下滑,西部落后,中部分化。而近10年来,区域间创新要素的“贫富差距”呈加速扩大趋势。1991年创新要素综合得分最高的省份是最低省份的13倍,2001年是17倍,2010年已高达42倍。尤其在发明专利授权量、技术交易额和高技术企业数量方面,差距拉大趋势更明显。目前,创新要素分布的不均等程度已经赶上了区域经济不均等程度,且超越趋势明显。

正是这种创新要素的巨大差距,使得地区间的发展分化明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安徽所在的中部地区,就被人们视为“困难高地”。2006年4月,中央关于中部崛起的10号文件出台之后,中部六省借力政策寻求突围,开始探索走出一条适合本身特色的崛起之路,安徽也不例外。面对“东西夹击”之势,安徽的选择是在“自选动作”上求突破,闯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路子。即充分发挥局部地区相对优越的科技资源,作用于相对落后的产业资源、资本资源等基础条件所产生的倍增效应。“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就是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应运而生。

尽管当时在国家层面的试点示范的重任尚未落到安徽这样的中部省份,但他们做出设立“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决定的确具有创新的自觉和探索的勇气。毕竟由于我国地区发展差异较大,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存在严重不平衡。当时,创新走在前面的大都是高校和科研机构密集的发达地区和市场体系较健全的地区,如北京的中关村、上海的张江、广东的深圳等。但是,如果自甘落后,妄自菲薄的话只能继续落后,差距就越拉越大。于是,安徽决定打破传统思路,主动作为进行创新试验。这一创新得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吕薇的肯定。

研究显示,如果区域分化过于严重,优势地区对资源要素的虹吸效应就会加剧,劣势地区的发展会进一步衰退,引发财政风险、社会风险、金融风险等叠加放大,经济转型就更难推进,可能会陷入“发展困境”。另有研究显示,如果区域分化过于严重,优势地区对资源要素的虹吸效应就会加剧,劣势地区的发展会进一步衰退,引发财政风险、社会风险、金融风险等叠加放大,经济转型就更难推进,可能会陷入“发展困境”。

吕薇早在2008年就带队到安徽做自主创新试验区的课题研究。她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采访时表示,当时针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存在严重不平衡的状况,课题组就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不能依靠少数地区,需要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特别是在中西部培育区域创新体系,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意义。她说,北京、上海、武汉条件都很好,但中部不发达地区也需要有试点,转型更需要创新,“原来合肥有试验区,但产业化运行不好,因此2008年安徽决定设立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践证明,试验区对安徽经济的促进作用非常大,这主要得益于他们有改革创新的主动性。”吕薇说。

因此,安徽省2008年在原有合肥市国家科技创新试点的基础上,在合肥、芜湖、蚌埠三个城市开展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首先,合芜蚌三市要成为承接泛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试验区和先行区。其次,合芜蚌三市都建有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集群发展良好,具备进行自主创新的基本条件。特别是拥有像奇瑞、江淮、科大讯飞、海螺、丰原等优质企业。以合肥为例,合肥是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根据经济要素的比较测算,安徽生产成本比沿海低30%-40%,企业在沿海地区可能亏10%,到合肥可能就赚20%-30%。从这个角度来看,合芜蚌三市,不仅是安徽省三个区域的经济增长极,而且承担着引领全省走向创新型路径的重大责任。

“合芜蚌试验区”所有体制机制创新都体现在《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施意见》中,形成的是一条以优化环境为前提、以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育创新型产业为重点,具有安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经过几年的努力,安徽省的区域创新能力居中西部的前列。2015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由2010年全国第15位上升到第9位、位于中部第一。

创新要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安徽坚持较高的创新投入,探索建立更合理的创新政策体系,经过几年的积累,本地创新要素集聚能力逐步提升,基于创新的区域新优势已经形成,“十二五”时期,安徽经济保持了年均10.8%的增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从13.1%提高到16.7%,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了2.8倍。合芜蚌国家高新区实现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合肥高新区居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第八位,芜湖、蚌埠高新区分别居新升级的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第六、七位。合肥2015年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大增80.5%,增长率高居省会城市之首。

值得肯定的是,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区域经济竞争格局中,创造出“产业转移+自主创新=跨越式发展”的“安徽方程式”,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下一页
(责编:沈王一、谢磊)
相关专题
· 《中国发展观察》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