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理论期刊>>《中国发展观察》>>每期精选

全球化的演化逻辑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由来

段炳德

2016年08月09日10:00    来源:智库论坛

原标题:全球化的演化逻辑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由来

经济周期理论根据持续时间和波幅把经济波动分为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经济周期分析注重根据技术变革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事实上,19世纪后发生的历次技术变革不能同工业革命对历史的影响相提并论。工业化与全球化的相互促进形成的经济大周期是解释当前欧美经济困境和新兴经济体发展机遇的重要背景和基本逻辑,也是分析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历史和经济背景。

再工业化使西方赢得冷战

二战结束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以意识形态划分的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展开全球性竞争。这实际上是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社会主导的国际格局的一种修正,西方社会的统治支配地位在冷战时期受到重大挑战。美国作为西方阵营的主导者,在二战以后国力达到顶峰时期。美国利用二战结束后形成的超强国力,对西欧实施马歇尔计划,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援助,援助金额达到131.5亿美元。使实行市场经济的西欧国家的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达到并超过二战之前的水平,1948年至1952年,西欧国家工业生产增长了35%,农业生产超过战前水平。欧美国家成为经济社会文化高度发达、物质程度极为丰富的强国。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主导者,迅速的工业化使其具有了强大的工业和军事能力,为众多不愿屈服于西方体系的国家提供了另一个选项。

而东方阵营的前苏联在高积累率、重工业优先、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虽然使东方阵营的经济实力一度得到重要发展,然而内生的不稳定性,导致东方阵营国家之间的矛盾频频爆发,并有一些国家逐渐脱离这个阵营。西方阵营的高度发展和东方阵营的逐渐分裂,实际上已经为西方阵营以压倒性优势取得冷战胜利拉开了序幕。1990年,发生苏联东欧剧变,以苏联阵营的彻底消失为标志,冷战最终结束。美国主导的西方模式成为在全球独占优势的发展模式。二战后已经发轫的全球化开始加速,中国、东欧国家、印度等人口大国加入到全球产业链的大循环当中。

在经济社会取得高度发展的同时,西方社会的工业化也付出惨重的环境代价。伦敦1958年大雾中,有300多人失去生命,德国的莱茵河从美丽的河流变成一条饱受污染的臭水沟。尤其是石油危机的发生使美欧经济受到重大冲击,陷入滞胀的短暂经济危机当中,而且能源可以无限供应的幻觉也被打破,环境和能源危机使西方社会反思自身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冷战后开启的全球化模式是西方开始去制造业的过程,因为制造业是污染的重要来源,去制造业可以转移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重工业发展的模式变“轻”,对能源的需求通过产业链条的国际化分布减少能源供给的压力。

工业化代价高昂推动制造业全球化

工业化产生如下两大问题:收入差距拉大和环境恶化。西方战后普遍实行普选民主,工会力量增强,在这种民主机制下,工人工资收入迅速增加。对于环境问题,西方社会投入巨资,改善“三废”排放,提高能源效率。两种政策的后果是制造业的成本大幅增加。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融入全球产业链,加快了西方制造业向外转移的步伐。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苏东剧变之后,原东欧、苏联地区和印度相继加入全球生产链。经济全球化加速,呈现如火如荼之势。这一轮全球化的动因是跨国公司寻求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本质是西方社会寻求降低制造业的人工和环境成本。

全球化给西方带来重大收益。首先,可以享受低廉的进口商品;其次,可以转移工业化的环境代价;再次,全球化给西方社会带来更加广阔的资源和市场;第四,全球化充分利用了全球比较优势,促进竞争,增进了全球福利。全球化使全球经济出现“大收敛”,新兴市场国家实现工业化加速,大规模脱贫。1978到2015年,中国平均经济增长率接近10%,有七亿人脱贫。新兴市场国家的民众收入增加,国力逐渐增强,成为国际贸易的顺差国和国际债权人。与此同时,西方社会享受低价格的消费品和更洁净的自然环境。

市场经济理论鼓励国际贸易,认为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通过贸易形成的国际分工,使工艺过程更加复杂,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经济往往能够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寻求更低的成本和更大的收益,创造更大的利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一旦交通通信基础的发展满足了这种需求,全球化发展的步伐开始加速。因此可以说,美欧经济体环境和劳动成本的迅速上升,成为美欧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因。这也是冷战结束后,在信息经济的刺激下,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制造业的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能够带来就业机会和财富的迅速增加,是国家财富创造的源泉;另一方面是制造业带来的环境和能源危机,使环境污染威胁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基本安全,能源匮乏国家的经济面临能源供给波动的巨大威胁。在经济发展较为成功的美欧国家,基本物质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情况下,利用全球化的机会转移制造业成为重要选项。

全球化导致发达经济体就业流失和收入差距拉大

全球化对西方社会来说,一个重要特征是去工业化,主要是去制造业。制造业的转移导致大量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的流失,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制造业岗位数量减少了29%。欧美国家开始依赖第三产业容纳庞大的就业人口,比重达到70%左右,西方国家的失业问题因此凸显。制造业是创造就业的源泉,就业机会不但来自制造业本身还来自制造业相关服务业的就业——生产性服务业,这部分就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更高。虽然西方社会拥有发达完善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比例的受高等教育人口,但是具有低端技能的劳动力人口依然占据相当的比例,这也是导致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原因。就业机会的减少,使劳动就业保障已经日趋发达的西方社会,开始加大社会劳动保障支出,尤其在福利社会意识较强的西欧国家,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

经济呈现虚拟化趋势。欧美国家金融服务业高度发达,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金融业泡沫化问题凸显,美国的杠杆率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达到惊人的300%。金融服务业的泡沫化发展,造成经济的虚假繁荣,财富效应促进了消费的膨胀和服务业的景气程度上升,人们的收入水平上升。但是攫取最大利润是金融行业各个食物链条上的从业者的本能。一旦金融泡沫破灭引发金融链条上的连锁反应,国民经济陷入萧条,失业率急剧上升。金融行业处于经济链条的前端,受到的冲击大但恢复快,加上行业管理层和上层管理人员的巨额工资奖金水平,形成1%的受益者和99%的利益受损者的局面。这是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的起因。

收入分配问题更加突出。全球化条件下,低端制造业的就业岗位被转移到低收入国家寻求低成本优势。但是发达经济体中原来从事低端制造业的这部分人口,并没有升级到高端制造业的行业当中,反而转移到不可贸易部门,如生活性服务业等产业当中。服务业的典型特征是受消费主导,受经济周期主导,一旦经济周期处于下行阶段,服务业的收入大幅下降、失业率上升。与生产性服务业不同,生活性服务业的劳动技能要求相对较低,提高的工薪幅度相对较低。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趋势没有改观。

下一页
(责编:沈王一、谢磊)
相关专题
· 《中国发展观察》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