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福林
2017年12月21日15:07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三、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客观地看,市场化改革走到今天,能否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加快形成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新格局,决定着能否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大战略目标。
(一)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为重点
1.完善产权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为重点。”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框架,但在多方面仍有不完善之处,尤其是产权保护力度与社会预期不相适应。产权保护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是实现公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完善产权保护,推进产权保护制度化、法治化进程,不仅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而且能够增强人民群众财产的安全感,增强社会信心和稳定社会预期。例如,完善非公有制企业产权保护制度、保护企业家创新收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等。
2.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某些资源要素领域的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格局在这些领域尚未有效建立。随着我国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依靠行政力量控制资源要素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需要加快提高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例如,深化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实现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劳动力、人才要素市场化配置等。
(二)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延伸和升级,突出了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不仅为国有企业改革拓宽了空间,而且为社会资本发展创造了制度性空间。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需要按照“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的要求,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尽快出台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改革方案。
(三)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出新的改革目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新时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头戏,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要求:在去产能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情况下,要把发展创新型国有企业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推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扩大市场开放,引导和鼓励扩大社会资本参与,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结构中给民间投资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
(四)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
1.创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当前,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现实需求,而且成为激发国内市场活力、振兴实体经济的关键所在。有数据显示,2013—2016年,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我国营商环境排名由第96位上升为第78位,在G20中排倒数第5位。[7]仅从两个数字看,我国的营商环境与大国的经济地位很不相适应,优化营商环境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性、迫切性。
2.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要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通过国内自贸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推广,在创新市场准入制度方面取得新突破。
3.重点破除服务业领域的行政性垄断和市场垄断。初步估算,到2020年,中国服务业规模有可能从2016年的38.4万亿元人民币增加到50万亿元人民币左右。适应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大趋势,需要进一步清理、修改、废除国有垄断行业、城市公用事业、公共服务等领域导致行政垄断的行政法规;探索实施符合新经济领域发展规律的反垄断方式,形成有效的反垄断审查机制。
4.以发展中小企业为重点维护公平竞争。近年来,中小企业发展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数量明显增加,但其成长与发展并不稳定。据统计,我国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有2.5年,与美国的8.2年、日本的12.5年有较大差距。[8]据全国工商联调查,90%的小企业和95%的微小企业没有与正规金融机构发生任何借贷关系,其融资多依靠民间借贷市场。[9]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市场环境和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使其成为创新发展、共享发展的引擎。
(五)完善市场监管体制
1.把监管变革作为深化简政放权的重点。过去5年,简政放权改革在多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在激发市场活力,稳定实体经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经济运行中的各类风险因素增大,以监管变革为重点纵深推进简政放权,有利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以监管变革应对各类风险挑战。以金融监管为例,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需要加快推进监管的转型与变革。例如,尽快实现由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的过渡,建立综合性金融监管体制;尽快形成统一的国家反垄断体制,强化反垄断的权威性、统一性,建立既适用于内资又适用于外资,法治化、规范化的反垄断体制;尽快形成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以适应全社会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形成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3.明确把新经济监管作为市场监管部门的重要职责。经济转型升级是一个动态过程,市场监管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新经济的监管既需要各个部门的协同配合,也需要市场监管机构来牵头主抓。建议在市场监管部门成立专门的新经济监管机构,动态跟踪新业态,根据情况提出并试行新经济的监管条例,以适应新经济发展需求,实行科学有效的市场监管。
(六)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当前,我国消费结构正由物质型消费为主向服务型消费为主转型。2017年前三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增速与上年同期持平;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8个百分点,[10]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巩固。我国正进入一个“新消费时代”。适应这个趋势,加快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减少“消费外流”的规模和比重,拓宽中国消费大市场,进一步夯实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七)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我国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突出矛盾,重要原因在于投资结构未能以消费结构变化为引导而做出相应的调整,根源在于当前的投融资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从现实情况看,发展实体经济仍面临民间投资增速下降的突出矛盾。例如,民间投资增速和占比出现“双下降”。2015年民间投资增速为10.1%,2016年降为3.2%;民间投资占比由2015年的64.2%下降为2016年的61.2%,下降了3个百分点。2017年前三季度,民间投资占比进一步下降到60.5%。[11]从扩大民间投资,振兴实体经济的现实需求看,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现实性、迫切性全面增强。
(八)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1.做实财政这个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过去几年,我国营改增全面推进且全面收官,为企业减轻了负担,也为进一步理顺税收关系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相关改革部署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对财税体制改革提出了进一步的明确要求,总的目标是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具体涉及中央地方财政关系调整、预算制度建设和税制改革。
2.重点推进税收结构调整,以降低制度成本。一般来说,直接税比重高更有利于服务业发展、有利于消费释放、有利于收入差距调节。从国际经验看,高收入国家直接税占比平均达到63.56%。我国目前仍以间接税为主体。根据统计数据计算,2015年,我国直接税比重为42.4%,间接税比重为57.6%。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需要尽快改变直接税比重偏低的状况。
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的力度,实质性降低企业制度成本,是优化营商环境、振兴实体经济的重大举措。例如,改革以企业税、流转税为主的税制。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改革个人所得税征收方式,扩大财产税征收范围,探索启动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等新型税种;以财产税为主体形成地方政府稳定的税源。加快房地产税立法,推进消费税改革,将房地产税和消费税作为未来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降低对增值税的依赖。
3.着力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金融要实现健康发展,重在与实体经济融合。一方面,金融改革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基本定位,加大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为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突破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金融支持是激发小微企业活力、助推小微企业成长壮大的重要力量。要防止金融脱实向虚,加大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配置,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重点解决中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这是新时代中央对金融发展的基本定位,旨在扭转金融脱实向虚的倾向,防范和避免各种类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此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具体任务:一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二是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三是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上一页 |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
· 《行政管理改革》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