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把握重点持续推进 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2】

张勇 

2017年12月21日15:21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二、五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出重要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五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

(一)理论和制度体系不断丰富健全

一是理论体系不断丰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阐释了什么是生态文明和在中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生态文明这一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价值观方面。总书记2005年在浙江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党的十八大后更是反复强调,“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回答了生态环境的重要价值。在发展观方面。多次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这为我们继续开辟绿色发展新路指明了方向。在民生观方面。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他对生态环境与民生福祉关系的深刻阐述,丰富拓展了我们党对民生内涵的认识,充分体现了党执政为民的情怀。

二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不断完善,建立覆盖全国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的主体功能区制度,资源环境生态保护红线指导意见印发实施。中央环保督察实现对31个省区的全覆盖,启动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全面实行河长制和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监督机制逐步确立。

三是涌现出一批具体实践成效。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首批在福建、江西、贵州开展试验区建设,《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的47项重点任务中有38项将在3个试验区开展创新试验。在全国28个市县和9个省份开展空间规划试点,推进“多规合一”。开展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等试点建设取得有益经验。

(二)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取得实效

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在钢铁、煤炭去产能和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中强化环保、能耗等标准的硬约束,对环境违法失信主体实施联合惩戒,2016年以来钢铁、煤炭去产能取得积极成效,通过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优化了供给结构,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二是绿色产业发展壮大。2016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约5.1万亿元,5年来年均增长超过15%。新能源汽车产量达51.7万辆,太阳能电池组件产量达57700兆瓦,均为全球第一。LED照明产品产量近80亿只,占全球的80%左右。

三是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居世界第一位。2016年,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9.7%,比2012年提高6.7个百分点;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重下降到62%,实现连续5年下降。

(三)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一是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深入实施,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6年与2013年相比,全国PM10平均浓度由97下降到82微克/立方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33.0%、31.3%和31.9%。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质断面比例比2010年提高16.4个百分点。

二是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效初显。扎实推进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重点区域生态综合治理和大规模国土绿化,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森林覆盖率由20.36%提高到21.63%左右,森林蓄积量由137亿立方米增加到151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由51.6%提高到54.6%。

(四)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印发《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实施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倒逼能效水平大幅提升;2016年与2012年相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6.9%,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9%,相当于少消耗能源10.2亿吨标准煤。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由127.1立方米下降到95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71.1立方米下降到52.2立方米。

(五)法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税法、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和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一批法律法规完成制定或修改。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家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资金,支持了一批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等重大工程建设,通过“以奖代补”和“以奖促治”等方式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森林生态效益予以补偿。节能节水、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逐步落实,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完善。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曹淼、谢磊)
相关专题
· 《行政管理改革》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