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肩負起建設“美麗中國”的歷史使命
來潔
2012年12月02日08:39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三、建設“美麗中國”是一個重大的歷史使命

  “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美麗中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新時代”……黨的十八大報告用充滿詩意的詞匯,描述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藍圖。我們應從哪些方面建設“美麗中國”?

  (一)建設“美麗中國”的核心是樹立正確的理念

  首先,要樹立“三個理念”,即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目前人類面臨的生態危機,歸根結底都是沒有正確理解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生態文明,必須要尊重自然規律,並以此調整自己的行為順應自然,適度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不能超過生態的承載極限,這樣才能真正保護自然,實現人類的永續發展。

  其次,要增強“三個意識”,即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人民群眾是建設“美麗中國”的主體,需要每個人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注意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用實際行動去推動生態建設,踐行綠色、低碳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

  (二)建設“美麗中國”必須採取切實的措施

  首先,要堅持“三個方針”,即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在當前資源需求不斷加大、資源使用效率又相對低下的情況下,必須堅持節約優先,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水平,以破解資源瓶頸﹔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必須堅持保護優先,把環境保護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改變重發展輕保護的傳統思路,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大自然自身有修復能力,必須堅持自然恢復為主,順應自然規律,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讓自然用自身的方法和節奏修復自己。

  其次,要推進“三個發展”,即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環境問題究其本質,是經濟結構、生產方式和發展模式問題。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擺脫工業文明“先污染后治理、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注重末端治理”的發展思路。綠色發展,強調發展綠色產業和綠色經濟﹔循環發展,強調資源的循環利用和高效利用﹔低碳發展,強調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三者各有側重,但本質上都是要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在追求經濟效益的過程中更加注重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當前急需對傳統產業進行生態化改造,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使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在整個經濟結構中佔較大比重,推動經濟綠色轉型。

  第三,要構建“三個空間”,即“集約高效的生產空間”、“宜居適度的生活空間”、“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雖然我國國土面積很大,但是適宜人居住和發展的空間並不大,而且中度以上生態脆弱區域佔全國國土空間的一半以上。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必須集約利用土地,杜絕工業園區、城市建設對土地的粗放利用,這樣才能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同時,必須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禁止開發,減少人類活動,將人類活動對生態脆弱區的影響降到最低,這樣才能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

  (三)建設“美麗中國”必須有堅實的制度保障

  首先,最重要的是形成“三個評價體系”,即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近年來我國突發環境事件的數量居高不下的深層次原因,還是一些地方政府沒有真正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仍然會為了一時發展忽視甚至犧牲環境。要切實轉變這種粗放型的發展思路,必須依靠制度。因此,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摒棄以GDP論英雄的考核標准,督促和激勵各級領導干部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顯得尤為重要。

  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四個制度”,即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生態補償制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需要創新經濟手段,更多地運用市場和機制和規律來解決環境保護的問題。因此,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就是要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原則,通過節約集約利用環境資源,倒逼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優化經濟發展方式。同時,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還需要用足法律手段,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更多通過司法途徑追究污染環境者和破壞生態者的法律責任,索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維護公民環境權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生態系統永續發展。

  第三,要完善“三個最嚴格的制度”,即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近年來,為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我國相繼實施了“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以水資源管理制度為例,今年年初出台的《國務院關於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確立了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用水效率控制紅線、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等“三條紅線”,明確指出:“到2015年,全國用水總量力爭控制在6350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3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60%以上。”未來,這三個最嚴格的制度將進一步完善,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

  建設生態文明是歷史賦予的重任,也是一項前所未有的事業。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十二五”規劃綱要已經提出了具體目標。綱要圍繞“綠色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從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環境保護力度、促進生態保護和修復、加強水利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6個方面,對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全面部署。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是一份更加完備的新的行動綱領。我們要在中央的統一部署下,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責編:方蕊娟、謝磊)

相關專題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