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明確提出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一論斷,不僅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更加完善,而且使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更加明確,任務更加清晰,也標志著我們黨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規律、自然資源永續利用規律和生態環保規律的認識進入了新境界。
一、建設“美麗中國”是一個探索與升華的過程
建設生態文明,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普遍追求。我國提出並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經歷了一個長時期的探索與升華的過程。
改革開放以來,環境保護被確立為基本國策,工作力度不斷加大。黨的十六大以來,幾次中央全會提出的重大方針和部署都包含了建設生態文明的內容。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科學發展觀,“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就是“五個統籌”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完整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基本特征之一﹔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首次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確立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一項戰略任務,“兩型社會”建設正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
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新要求,“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隨后,生態文明建設理論不斷發展和完善。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從戰略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定位,強調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同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戰略任務,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在對制定“十二五”規劃提出建議時,從國際形勢的新變化和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出發,強調加快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內涵不斷豐富。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是對此前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拓展和升華,標志著我們黨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規律、自然資源永續利用規律和生態環保規律的認識進入了新境界。在“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體現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是創造性地回答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關系問題所取得的最新理論成果,為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