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發展市場經濟就是利用資本的力量發展生產力
市場經濟是社會化的商品經濟。當人們把貨幣當作資本,而不是交換的媒介參與社會的經濟活動時,商品生產和交換便日益社會化了,市場經濟便產生了。資本的產生是市場經濟產生的歷史前提,在市場經濟中,資本既是生產和經營商品的生產要素﹔又是能增殖價值的生產要素,發展市場經濟,就是要利用資本發展生產力的積極作用,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馬克思認為,實現共產主義需要兩個絕對必須的前提,即生產力和世界交往的普遍發展。“共產主義隻有作為佔統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時發生的行動,在經驗上才是可能的,而這是以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與此相聯系的世界交往為前提的”。[5]那麼怎樣才能達到這兩個普遍發展呢?關鍵是要實現“社會成員對自然界和社會聯系本身的普遍佔有”。馬克思指出:隻有“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才能“創造出一個普遍利用自然屬性和人的屬性的體系,創造出一個普遍有用性的體系……並創造出社會成員對自然界和社會聯系本身的普遍佔有”。[6]也就是說,隻能利用資本的力量,才能實現兩個“普遍佔有”,進而達到兩個“普遍發展”。
資本將摧毀一切阻礙力量以實現自身的普遍性和社會成員對自然界和社會聯系本身的“普遍佔有”。資本追求普遍性的力量是任何力量所不能阻擋的。從資本的全部歷史發展進程來看,尚未完成資本普遍性的歷史,不可能成為其他社會內容的歷史,而隻能繼續成為資本的歷史,繼續成為資本摧毀一切阻礙而實現自身普遍性的歷史。在資本實現自身的普遍性之前,任何其他力量都不能夠真正地和持久地成為資本發展的限制。最后,隻有資本本身,即完成自身的全部歷史普遍性的資本,才會成為最終消滅資本自身的世界歷史力量。“資本不可遏止地追求的普遍性,在資本本身的性質上遇到了界限,這些界限在資本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會使人們認識到資本本身就是這種趨勢的最大限制,因而驅使人們利用資本本身來消滅資本。”[7]
資本之所以能夠具有這種摧毀一切而實現自身普遍性的歷史力量,是因為,資本在尚未達到自身的歷史普遍性之前,它始終是發展生產力的一種歷史形式。所以,發展資本就是發展生產力。馬克思說:“資本是生產的﹔也就是說,是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重要的關系。隻有當資本本身成了這種生產力本身發展的限制時,資本才不再是這樣的關系。”[8]“勞動生產力的任何提高——我們撇開它為資本家增加使用價值這一點不談——都是資本的生產力的提高,而且,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這種提高隻有表現為資本的生產力,才是勞動的生產力。”[9]在社會主義國家,長期以來存在著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條式的和錯誤的理解。這種情況同樣存在在對馬克思的資本批判理論的理解中。人們隻強調馬克思理論中對資本否定的一面,而不講肯定的內容﹔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資本具體否定資本一般。人們耳熟能詳的是“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10]而忽視“資本的偉大的文明作用”[11]﹔進而把資本看作洪水猛獸,一遍一遍的割資本主義尾巴。為什麼會這樣呢?根本原因在於,由於主客觀多方面的限制,沒有科學理解馬克思關於資本和資本主義的有關論述,錯誤的把資本等同於資本主義。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之所以兩個歷史偉人——列寧和毛澤東,都與市場經濟擦肩而過,喪失了發展市場經濟的歷史機遇,造成歷史的遺憾,根源就在於此。
列寧從“戰時共產主義”的經驗教訓中看到,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要發展經濟必須恢復商品、恢復私有經濟,這不僅是滿足人民群眾生活的需要,甚至是使新生的政權不至於滅亡所需要的。然而他卻把新經濟政策看成是“恢復資本主義”,提出實現無產階級國家政權領導下的“國家資本主義”。事實上,在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漫長歷史時期中,特別是在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基礎上建立的社會主義社會中,都必須大力發展商品市場經濟,充分發揮資本發展生產力的作用。由於列寧錯誤的把資本等同於資本主義,因而他的新經濟政策也只是向罪惡的資本主義的“暫時退卻”,而不可能長期的利用資本來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也正因為這樣,斯大林上台后很快就終止了新經濟政策,並通過發展集體農庄和國營工廠,消滅商品市場經濟,鏟除資本的棲息地。歷史是無情的。由於列寧和斯大林沒有認識到資本與資本主義的不同,在消滅資本主義制度的同時也消滅了資本,因而不可避免的遭到了歷史的報復。蘇東劇變的原因無疑是多方面的,但是,主要原因之一就在於蘇東國家始終沒有真正完成在無產階級國家政權條件下以資本的方式來發展生產力,進而佔有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資本的全部文明成果的任務。相反,那種僵化的、高度集權的社會主義體制實際上成為資本實現其普遍性的一種障礙,從而不可避免地被資本所摧毀。蘇聯的逆轉實質上就是資本摧毀阻礙其實現歷史普遍性的力量的一種歷史形式。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核心深知,在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建國初,我們黨面臨的最大任務是恢復國民經濟和完成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提出要把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團結起來,“不要四面出擊”。建國后不久,他在看到第一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發言記錄后,針對會上的一些錯誤認識,他重申:今天斗爭對象不是民族資產階級,“對民族資產階級是有斗爭的,但必須團結它。是採取既團結又斗爭的政策,以達到團結它共同發展國民經濟之目的。”國營經濟“在目前階段不可能無限地發展,必須同時利用私人資本,因此應當劃分公私陣地,即公私經營范圍。‘與民(作者按:民族資產階級)爭利’、‘隻許州官點火,不許百姓點燈’是錯誤的說法。‘大資本家要停工,就讓停工’的主張是不對的”。[12]當時,由於連年戰爭破壞,私營工商業普遍發生困難。包括國家工作人員在內的一部分人都主張乘勝擠垮資本主義,致使民族資產階級同黨和工人群眾的關系十分緊張。鑒於此,毛澤東在開國后召開的第一次中央全會上發表講話,特別指出“有些人認為可以提早消滅資本主義,實行社會主義,這種思想是錯誤的,是不適合我們國家的情況的”。[13]他提出要通過合理調整工商業和調整稅收的辦法,使工廠開工,從而改善和緩和同資產階級的關系。在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方針和統籌兼顧的原則下,團結資產階級。這一政策方針很快顯現出巨大的威力,通過調整工商業、減少稅賦等舉措,國營經濟得到了發展,私營工商業也擺脫了困境走上了發展道路。
當國民經濟恢復后,毛澤東馬上開始批評“鞏固新民主主義秩序”的思想,提出要消滅資產階級,消滅資本主義。1953年6月中旬,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的講話中,批評了劉少奇等人“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秩序”的觀點,指出:“所謂過渡時期,就是很劇烈很深刻的變動。按照它的社會深刻性來說,資本主義到15年基本絕種了。過去槍炮很激烈,不決定資本主義絕種”。 [14]1955年10月,在擴大的七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再次說明“我們的目的就是要使資本主義絕種,要使它在地球上絕種,變成歷史的東西。”“資本主義這個東西是歷史上發生的,也是要死亡的。它有一個很好的地方去,就是‘睡’到土裡頭去”。[15]在此,我們不難看出,讓資本主義絕種,隻不過是徹底消滅資本主義的另一種表達形式。
經過“三大改造”,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基本上建立起來了。但在帶來社會主義建設勃勃生機的同時問題也接踵而來,單一所有制和單一計劃體制的一些弊端很快暴露出來。如生產積極性下降,產品品種單一,質量下降,按鐘點開店營業等,給人民生活帶來極大不便。在此其間,蘇聯在長期建設社會主義中積累的問題和斯大林的錯誤被系統地揭露,這在我們黨內也引起了巨大的震動。以蘇聯經驗教訓為借鑒,總結建國幾年來自己的建設經驗,思考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應該走怎樣的路,一時間成為中國國家領導人關注的焦點。針對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暴露出來的種種問題和矛盾,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實際出發,提出了搞活經濟、擴大民主的初步設想,黨的“八大”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所有制過分單一、忽視市場機制、過分集中的體制。1956年12月,毛澤東進一步發揮“八大”的思想,提出要搞“新經濟政策”,他說地下工廠因為社會需要就發展起來了。要使它成為地上的,合法化的,可以雇工。現在合作工廠做衣服要三個月,袖子一長一短,扣子沒有眼,質量差。最好開私營工廠,同地上作對,還可以開夫妻店,請工也可以。這叫作新經濟政策。我懷疑俄國新經濟政策結束得早了,隻搞兩年。退卻轉為進攻,到現在社會物資還不足。還可以考慮,隻要社會需要,地下工廠還可以增加,可以開私營大廠,訂條約,10年、20年不沒收。華僑投資的20年、100年不沒收。可以開投資公司,還本付息。可以搞國營,也可以搞私營。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16]在這裡,我們可以明白無誤的看出,毛澤東並沒有突破列寧新經濟政策對資本主義認識的理論界限,他關於發展資本主義的思想,並不是出於理論的自覺,而仍然是作為一種不得已而為的策略,是一種為了進攻而採取的暫時退卻,隻不過他認為這種退卻時間可以更長一些。正因為這樣,隨著1957年下半年階級斗爭擴大化后,資本主義等私有經濟在不斷強化的社會主義意識和階級斗爭的社會環境下,成為罪惡之源,成為被革除和剿滅的對象。
在毛澤東領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為什麼會出現幾次傾向於發展市場經濟,而卻又與市場經濟失之交臂呢?原因仍在於他沒有認識到資本與資本主義的區別,沒有認識到資本發展階段的不可逾越性,沒有認識到發展資本就是發展生產力,隻有資本的充分發展,才能為社會主義奠定堅實的基礎,人為的想消滅資本是不可能的。他之所以幾次靠近市場經濟,並不是他的理論自覺,而是歷史的必然性使然﹔但他作為無產階級的領袖,在沒有認識到資本與資本主義的區別而把發展資本等同於發展資本主義時,對黨和革命事業的忠誠,必然使他在發展生產力與保衛革命成果的兩難選擇中,失卻前者而選擇后者。毛澤東對資本和資本主義的認識一方面建立在中國的國情基礎上,尚不發達的中國民族資本和投靠洋人的官僚買辦資本對他留下的是不佳的印象。另一方面是建立在他對馬列經典著作中有關論述的理解上。我們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實際上給我們送來的主要是列寧主義,或者是經過列寧咀嚼和加工過的馬克思主義。且不說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理解的如何,僅就歷史的限制來講,他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也不可能是全面的。因為,馬克思有關資本與資本主義的重要思想的相關著作,有些是在列寧去世多年之后才相繼發表的。其中,《1857-1858年手稿》上下兩冊第一次發表的時間是1939年和1941年,距列寧去世時間有15年和17年。《法蘭西內戰•初稿》第一次發表的時間是1934年,距列寧的去世時間已有10年。由於歷史的限制而發生的過錯是不應該受責備的。
今天我們已經正確認識到發展資本的歷史必然性,並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走上了在無產階級國家政權條件下運用資本、發展資本以達到佔有全部資本文明並最終消滅資本的科學道路。這是一條唯一能夠保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取得勝利的歷史之路,也是一條通向世界社會主義勝利的光明大道,隻要沿著這條道路不斷前進,就一定可以達到理想的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