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與超越
劉 昀 獻
2013年01月05日10:17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摘要:俄國十月革命后,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國家實現的社會主義,卻長期在以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同時勝利”的未來社會為標准進行建設,理論與實踐的錯位,導致世界社會主義一度陷入困境。列寧、斯大林、毛澤東都在時代進程中無意識地與市場經濟失之交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辟了利用資本的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新途徑,把社會主義建設從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產品經濟的基礎上轉換到市場經濟的基礎上。但如何實現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結合,仍是一道世紀難題。當代共產黨人的使命就在於如何把黨代表人民利益的先進性與市場經濟利用資本發展生產力的積極性結合起來,創造出高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生產率,推進世界社會主義事業。

關鍵詞:社會主義﹔產品經濟﹔困境﹔市場經濟﹔超越

列寧的社會主義一國勝利學說突破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發達國家“共同勝利說”,創新了社會主義革命的路徑理論,領導俄國革命取得了勝利﹔在這一理論和十月革命的影響下,包括中國在內的歐亞一系列國家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理論是包括革命和建設理論在內的完整系統的理論。由於種種原因,列寧僅完成了理論創新的一半,即僅創新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革命理論,而未能創新其建設理論。十月革命后,在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建立的社會主義,卻在按照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建立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去建設﹔還必須發展商品經濟,大力發揮資本發展生產力作用的社會主義,卻採取了消滅商品市場經濟、消滅資本的措施,從而使世界社會主義一度陷入了困境,進而導致了在兩種制度斗爭中社會主義的暫時失利。20世紀70年代末,鄧小平在領導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實現了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新突破,開辟了人類在市場經濟基礎上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新途徑。

一、理論與實踐的錯位與20世紀以來社會主義國家的探索

按照馬克思恩格斯“兩個必然”的理論,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后,必然能夠解放生產力,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體現出相對於資本主義的優越性。然而,十月革命后按照馬克思恩格斯奠定在“兩個必然”基礎上的未來社會構想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不僅沒有能創造出高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反而出現了一系列挫折和失誤,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回答這一問題,需要我們認真分析研究20世紀以來的社會主義實踐與馬克思恩格斯的未來社會構想的關系。

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產物,而且將在幾個主要歐美發達國家同時勝利。同時,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時,是從商品的一般性質出發的。他們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是商品生產的“最高和最后的形式”,[1]從而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看做機器大生產基礎上商品生產的唯一方式,沒有認識到市場經濟是可以不依賴於資本主義而獨立存在的生產力發展的必經階段,錯把資本主義的發展規律與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等同看待了。所以,在他們做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結論的同時,也就做出了消滅市場經濟和資本的結論。在他們構想的未來社會中,都沒有市場經濟和資本存在的余地,都將終止商品生產,都不存在商品貨幣關系,不可能有資本主義滅亡之后還要發展市場經濟和利用資本的社會主義。馬克思恩格斯幾乎所有的關於未來社會的論述都是建立在產品經濟基礎上的。如果歷史的發展始終沿著自然的歷史進程前進,社會主義首先在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同時勝利,那麼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的設想將是無懈可擊的,他們的失誤也不會帶來不良的后果。

事實上,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不依賴於資本主義制度的自身規律,市場經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隻有市場經濟的充分發展,人類才能進入產品經濟的發展階段。在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國家和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這兩種情況下建立的未來社會將是生產力發展狀況差別極大的兩種完全不同的經濟形態。在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人們可以有條件地終止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根本無法終止市場經濟的發展,阻止不了生產力還必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歷的發展過程。這時,人們建立的社會主義還必須是繼續發展市場經濟和利用資本發展生產力的社會主義。而當資本主義走到盡頭,或者社會主義在幾個主要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同時勝利時,市場經濟也就再也沒有發展的余地了,資本主義與市場經濟將同時走向滅亡,那時,人們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則將是生產力在產品經濟基礎上發展的社會主義。顯然,在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國家和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實現的將是具有根本區別的兩種未來社會,一種是發展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一種是發展產品經濟的社會主義。

由於歷史的局限性,馬克思恩格斯沒有也不可能夠對經濟文化相對落后國家實現的社會主義進行科學分析和闡述,令人遺憾地在他們的科學理論體系中留下了一頁空白。馬克思恩格斯關於未來社會的論述無庸置疑地適用於資本主義走到盡頭后或者社會主義在幾個主要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同時勝利后實現的社會主義,即適用於相對今天來說屬於“未來”的社會主義,但卻無法適用於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國家實現的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是關於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理論,無產階級革命的領導者不僅以此為指導,而且對其堅信不疑。由於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無產階級革命勝利后,通過一個“過渡時期”,就將建立起他們所設想的未來社會﹔因此,從列寧、斯大林到毛澤東,這些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領導者,無不以盡快建立起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社會主義為目標和任務。他們都成功地領導了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並成功地終止了資本主義在國內的發展。但在實踐中,又都不同程度地發現,在終止資本主義的同時,要完全終止商品貨幣關系,終止商品生產和交換是根本不可能的。在馬克思主義與現實這個兩難選擇中,他們都顯示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忠誠,於是隻有把商品貨幣關系看做舊社會遺留下來的“痕跡”,在利用的同時盡量限制其存在范圍。盡管從斯大林到毛澤東,幾十年間所建設的是一種與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不完全相同的社會主義,因為其還保留著商品生產和交換,但毫無疑問,都是以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未來社會為指導進行建設的社會主義。他們建設的都是一個越來越龐大的國有制體制,一個越來越廣泛的計劃經濟體制,一個逐漸限制和消滅商品貨幣關系的體制。人們習慣於把過去幾十年間搞的社會主義稱為“斯大林模式”或蘇聯模式,事實上所謂“斯大林模式”不過是馬克思恩格斯的未來社會設想在蘇聯現實中實踐的結果。

20世紀以來的社會主義是在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實現的社會主義,不是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未來社會,但卻一直在以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同時勝利”的未來社會為標准進行建設,即建設的是尚屬於未來的社會主義。還必須發展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卻用已消滅了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原則來指導,這種做法是與社會主義實踐的內在要求相違背的,結果是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造成在探索中前進的世界社會主義一度陷入困境,甚至在一些國家的失敗。

(責編:趙晶、朱書緣)

相關專題
· 劉昀獻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