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09日07:59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其二,如何實現今后10年或甚至30年“改革紅利”的最大化?
習近平同志最近指出,今后的改革必須堅持正確的方向,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什麼是改革的正確方向和道路呢?按照十八大規定,在一定時間內,實現五位一體的改革,即實現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的全方位改革,保質保量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我想,為了把問題說得更明確、更具體些,是否可以換個角度用哲學的思維來進行考慮?今后10年或30年要實現我們改革的預期目標,即實現“改革紅利”的最大化,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必須穩妥地逐步解決以下6個方面“大與小”的矛盾,或者說處理好以下6個方面“大和小”的關系
一是大政府和小社會的矛盾。大政府不僅是指政府機關龐大,機構臃腫,而是指政府的權力過大,管得太寬,該管的管,不該管的也管了,束縛人民的手腳。比方說,在農村,農民合理合法使用的土地,應當有自己的承辦權、租賃權和轉讓權。近年來,因經濟高速增長,城市面積大幅擴張,有些地方政府,為了獲得政府利益,強行把一些農民對土地的轉讓權甚至使用權都剝奪了,因而在農村產生許多政府與農的糾紛,有的地方,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
要正確處理好政府和社會的關系,必須健全和強化法治,在社會領域內,政府管自己應管的事,盡量少管,其余的讓社會在法治范圍內,利用社會的力量,包括組織的力量,實行自我調節和管理,隻有這樣社會才有活力。這就是說,政府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為所當為”。
前些年,國外出版一部暢銷書叫《改革政府》,書中認為“多掌舵、少劃漿的政府才是真正強大的政府。”“要求的不是大政府,而是怎樣的政府,要按照怎樣的政府,來組建多大的政府”。從總體上說,要使政府“變瘦”、“變薄”、“變精”,能夠輕裝前進,實現“小政府大社會的理想”。
具體到我國,政府的改革,歷屆政府幾乎都提出精兵簡政了要求,其結果,似乎都陷入了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陷阱。2008年,提出了大部制的改革。大部制改革的原旨,重點是想把職能相近、業務趨同的部門或機構集中起來,由一個部門統一管理,重點解決機構重疊、人浮於事、政出多門、資源浪費的問題。可是,實施的結果也不理想。原因在於大部制改革必須以政府職能轉變為前提(或基礎),政府職能沒有從根本上轉變,任何形式的政府改革都是徒勞的。
二是大計劃和小市場的矛盾。在社會資源配置上,改革的方向,就是要處理好計劃和市場的關系,要更多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可是,經歷了近34年的改革,我們仍然不難看到,“計劃經濟”的幽靈,仍在我們上空徘徊著,並經常借“宏觀調控”之名,行“計劃經濟”之實。比如,在地方建設方面,包括城鎮建設,國家計劃干預過多,影響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政府對於地方及其企業的發展,要因勢利導,不要取代市場。有人說,中國發改委像“小國務院”,其中緣由就是它具有非常繁多的和嚴格的審批權力,許多地方和工商產業項目,能不能上馬,何時上馬,都需要得到它的層層審批。這對經濟快速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2012年5月,廣東發改委主任李春洪在一個論壇上說:“我調查了6個項目,按程序來走,把所有的審批程序走完,需要310天,如果企業都這樣干,黃花菜早就涼了!”再比如。關於價格改革問題。我們改革已經30多年,但在很多領域還是存在價格管制現象,比如城市自來水、居民用電、柴油價格、春運火車票、出租車價格,這些都受到計劃限制。還有醫生診療費的價格管制問題,讓很多病人吃了本不該吃的藥、做了本來不必做的檢查,而且也對醫生的心理和醫患關系造成很大傷害。
上一頁 |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宋養琰專欄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