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每一座建筑都是哲學理念的化身
2013年01月16日10:33   來源:新華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中國建筑的整體布局——中庸與正名

中國人的建筑思維首先講究“居正”,居正才能表現出善來,行為和建筑都要表現出“正”來。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中者,不偏不倚,過猶不及。庸,就是平常的意思。所以程子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國儒家的這種善的最高境界就是跟聖人結合統一,達到仁的境界,中庸的境界。

中國建筑講究陰陽觀念。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居處就其和,勞佚居其中,寒暖無失適,飢飽無過平”。這就基本上對中國建筑下了一個定義。中國建筑凡是帶有正統觀念的、和人有關系的比較重要建筑,例如宮殿、寺廟、衙署、陵寢、住宅等,一般都是對稱的。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坐北朝南的,主要建筑一定要做得很正。因為在族群中間,按照人倫的階梯,長輩或者是高等級的比較重要的人一定要坐在中軸線上最重要的位置上,其他部分的人坐在各自位置上。然后在他的前面,負陰抱陽,一定要有比較空闊的空間。這樣基本上形成中國人的建筑觀念,就是中和、中正。

中國建筑還講究圓潤,因為中和的最高境界就是圓潤,所以中國建筑經常有一種理想化的建筑——辟雍。辟是一種玉,雍就是圓和,也是中和的意思。圓而中,中而和,所以辟雍是中國建筑最高的一種典范。另外中國凡是重要的建筑,在建筑命名上,都體現了中正、中和的概念。紫禁城主要的建筑中,大殿名稱為“太和”、“中和”、“保和”,兩翼的建筑名稱為“體仁”、“弘義”,都跟倫理宗教有關系。北京西郊的園林,頤和園表現的是和,圓明園表現的是圓。北京本身的位置選擇就是要說明這個位置是天下居中的,在中軸線上。元人說,北京好,是如坐廳堂,燕山為背,太行為俯,挾山帶海,庭院廣闊,直達九州,元代人認為這個地方是最好的,表現一種中和、太和。

西方人強調堅固,而且講究裝飾,要有紀念性,要持久。跟西方相反,中國人從來沒有把持久放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中國人講的是“卑宮室”:一個帝王,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有人倫規范的人,他的建筑要小,不能過分地追求土木,追求大,實際上就是約束自己,核心還是仁義。

“卑宮室”的主張是孔子提出來的,他的核心是約己予人。如果帝王沒有約束,他就會把全國的財產拿來個人享受,所以必須要用理念約束他,讓他接近儒家的人倫道德要求。中國歷代帝王都非常重視水利,溝渠的重視恰恰和“卑宮室”是對應的,這種對應反映了兩種建筑思想:一種節儉,一種奢侈。

墨子說堯舜的時候是“茅草屋頂,用土階,根本不加石頭鋪裝”。而他認為像夏桀、殷紂那樣建筑花費很大則比較壞,節儉是一種美德,建筑應該是卑小的。中國建筑不是用來看的,不是為了好看,首先把美觀從理念中排除了,不再作為一個標准,而強調一種人倫道德、一種禮儀。建筑就是合用,便於生。墨子還批評了當時追求奢侈的建筑思想,他認為宮室大規模建造會造成政治危機。

管子也反對奢侈,但比墨子稍微有一點經濟頭腦,他認為過分的建台造榭,彼此都會有埋怨,但是他還是主張要建。在他看來,大興土木能造成一種財富的流動,這樣貧困的百姓才有衣食之源,必要的土木工程能給老百姓帶來福祉。另外有一些真正代表帝王利益的人,像蘇秦,認為建筑是一種身份的象征,代表了帝王的身份。他強調,建筑表現的是一種得意,建筑就是帝王意願充分地放開,所以他怎麼想就怎麼做,甚至認為建筑建造得讓帝王感覺到好看,非常愉快就行,它的美觀不是為老百姓的,因此故宮以前老百姓是進不去的。

(責編:張湘憶、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