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的哲學思想
形與勢、美與巧——智的體現。中國人在很多方面都談形勢,軍事上談,城市上談,自然景觀談,建筑上也談。這種形勢是一種審美趣味,一種環境感覺,它很有意義。“形”和“勢”的關系最典型的有兩句話:“遠為勢,近為形,遠觀是勢,近觀是形,千尺為勢,百尺為形”。
在一定的距離上,中國建筑講究勢,起伏跌宕,一個組群的概念,不是一個單體。梁思成說看西方建筑就像看油畫,站在一個距離去觀賞剛好﹔看中國建筑就是看卷軸畫,逐漸展開才能看全貌。看故宮的時候,老遠看不見故宮,先看到大清門,然后千步廊,遠遠看見天安門,過了天安門再看端門,一點點展開。“欲通則塞,欲疏則密”。中國有自己一套的思維模式,遠處看大,近處看小。遠處看不見細部,就看群落關系,起伏跌宕的關系,到近處時就必須看細部了,包括斗拱,彩畫。
中國的建筑藝術觀念最強調的不是“美”,而是“巧”,比如巧奪天工,小巧玲瓏,鬼斧神工,獨具匠心等。中國人的建筑藝術審美趣味,在於創作上的精妙和靈巧。作為中國藝術最基本的追求必須要達到的不只是美,主要是巧。山西有一個非常偏僻的唐代小殿,非常小,三間殿,一看就給人一種唐味,曲線非常好。其實中國建筑也講究美,只是美在古人看來是不言而喻的事情,而巧是需要工匠創造表達的,勢是設計者要綜合把握的,形要經過巧妙的塑造。
毫微向背和整與缺——不能十全十美。中國建筑不同於西方建筑過於講求完美的做法,它有自己的審美趣味。比如講究向背關系,講究整和缺。所謂向背,如果大家走在路上,如果大家彼此認識,站在一起就要有一個相互的向背朝向。如果大家不認識,就是自然的,就沒有一個朝向。同時過於中正完滿時要留有一點缺憾,這是中國人的倫理。中則正,滿則負。這種思維反映在建筑上。一方面要保持房子的完整。方方正正的一個房子,不宜東邊或西邊隨便增加,這稱為“凶”。但是可以留出一點缺憾,故意少一點東西。故宮西北角上的護城筒子河的河岸抹去了一角,可能就是不能太方正圓滿。古人認為不能過於圓滿,滿則盈,就走向反面了,園林也是這樣,有些地方放鬆,有些地方處理得比較緊。
托體同山阿——天人和合、巧於因借的思想。中國講究“和合”。這種“和合”表達在中國園林中就是“巧於因借”。建筑本身並不過分追求高和大,而是通過跟自然的借用。中國的建筑本身的規模和尺寸並不特別雄偉,但是中國的建筑還是很有震撼力,就是因為借用了自然的氣勢。蘇州園林有些將虎丘的山與塔作為借景的。秦始皇建阿房前殿,本身不足以貫通天地,就把南面的山峰作為闕,所謂“表南山之顛以為闕”,這些都是巧於因借。
中國有很多大山大川,但真正有名的是點綴有建筑物的山。建筑一旦放在山上,登山到了一半才看到,會堂登山者感到一種自己與天地齊的感覺,這就是托體同山阿。長城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借山勢,如一條蒼龍蜿蜒萬裡,把整個中國的山川都納入其中,長城給人的感覺就是與天地山川的契合,中國有特別多這樣的例子。武當山是最典型的,武當山主峰像一個烏龜,周圍城牆環繞,像個蛇,是典型的古代玄武的形象,周圍七十二個山峰都朝向這個玄武,古人覺得非常神秘。“七十二峰朝大鼎”,非常險要奇特,包括藏族的建筑,如布達拉宮之所以偉大也是跟與對山體的巧借有關。
(記者 仲崇山 實習生 劉慧 編輯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