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我國就業呈現的特點及趨勢
新形勢下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許多重要變量都將發生顯著變化,發展方式切實得到轉變,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在此影響下,勞動就業也會呈現一些新的特點。
(一)就業總量壓力逐步趨於減緩,但中長期仍將持續存在
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為基准,對2011-2030年我國各年齡段的人口趨勢進行測算結果表明,到2026年,我國人口將達到峰值13.96億,隨后開始逐步下降﹔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仍將緩慢增長,2015年達到接近10.13億的峰值,此后也開始緩慢下降。從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的供給來看,我國“數量型人口紅利”在2015年后開始逐漸減弱直至消失。綜合考慮發展方式轉變、經濟增速放緩、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影響,對2015-2030年期間的勞動力需求預測表明,2025年前供大於求的缺口在2500萬左右,2030年缺口為500萬左右,2030年后我國的就業總量矛盾有望得到緩解。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方面,人口年齡結構的迅速變化仍使我國處於勞動力供給較為豐富的時期,更重要的是,隨著農業生產率的提高,農業仍將產生剩余勞動力。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經濟增長對就業的需求拉動能力也在下降。勞動力供給相對充分和就業需求相對不足使得我國就業總體上依舊呈現供大於求的局面。
(二)就業結構在逐步得到優化,未來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
隨著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以及工業化、城鎮化水平的提高,我國的就業結構也將發生重大變化。從就業結構上看,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將顯著下降﹔在新型工業化完成時,工業部門就業人數佔總就業人數的比重將會達到峰值,隨后第二產業就業比重也會逐漸下降﹔隨著服務業的加速發展,就業結構將加速調整,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將不斷上升,三次產業的就業結構將趨於合理。據預測,到2020年我國三次產業的就業結構將調整為21.6︰30.8︰47.6,到2030年將調整為10.0︰28.2︰61.8。就業結構的優化調整需要有高素質的勞動者來作支撐,從我國勞動者技能素質與國際比較看,技能素質偏低是制約我國結構調整的突出瓶頸。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勞動者技能與崗位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就業結構性矛盾會更加突出,並將成為未來影響勞動力就業的主要矛盾。
(三)各行業吸納就業能力進一步分化,現代服務業將成為新的就業增長點
對各行業的就業創造能力的投入產出分析表明,第二產業中就業創造能力較大的行業主要是高新技術制造業,就業創造能力較小的主要是資源性行業﹔第三產業中就業創造能力較大的主要是新興服務業,就業創造能力較小的主要是傳統服務業。紡織、服裝、造紙、木材等工業行業的靜態就業效應較強,穩定就業應該依靠這些行業,但是這些行業的動態就業效應不強,擴大就業的能力有限。儀器儀表、通用設備、電氣機械及器材等技術相對密集的制造業以及居民服務、房地產、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租賃和商務服務等新興服務業的靜態就業效應較小,但是動態就業效應較強,因此高新技術制造業和新興服務業是未來擴大和促進就業的主要行業。從近年來勞動力市場的行業供需數據看,就業的行業結構變化主要表現在傳統制造業等行業的用人需求出現下降,而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用人需求在逐步上升。因此,從增加就業需求彈性的角度出發,我國產業政策應當以產業鏈關鍵環節為重點,加快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四)各區域吸納就業的比較優勢愈加明確,中西部將成為新的就業增長點
利用面板數據對我國東、中、西三大經濟區域的動態就業彈性分析表明,東、中、西三大經濟區域的短期就業彈性存在較大差異,但地區之間的長期就業彈性差異不大。如果中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能夠和東部地區進行有效對接,當東部地區某些產業處於衰退階段、就業需求減少時,中西部地區能夠對東部地區的失業人口形成有效吸納。同時,如果中西部地區具備了合理的產業結構和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更多的企業會選擇在中西部地區進行生產,通過資本流動的方式擴大中西部地區的生產規模和就業規模,中西部地區也會逐漸成長為新的生產和就業中心。這樣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巨大差異也將得以消除,進而各區域能夠在重新整合的基礎上實現可持續的區域協調發展。實際上,近年來,中西部部分地區已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積極主動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為當地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促使越來越多的當地勞動力選擇就近就地就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