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隱私被曝光、小事被搞大(得票率 84.2%)
從“郭美美事件”到“最牛工商局長”,從江蘇溧陽某局長“微博調情”到故宮錯別字事件,再有近期溫州80后小伙在微博上開設“溫州公車違法曝光台”,圖文並茂,專門曝光違法使用公車的情況,微博監督突出體現了“全民性”、“自發性”和“及時性”特點,正成為無處不在的監督利器,有力促使公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而這種監督辦法的弊端也早已顯現。一方面,普通網民沒有公安機關那樣的調查取証權,多數隻能靠人肉搜索,以文字、照片、視頻等途徑實現監督,容易流於表面化,官員的個人隱私、家庭成員隱私都容易被曝光。且微博監督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自發性、主觀性、片面性和隨意性,有些爆料者為了“博眼球”,動輒夸大其詞;有的缺乏分析判斷,盲目跟帖,妄加評論,以訛傳訛;還有的意在發泄私憤報復,制造輿論壓力,或者子虛烏有地造謠生事、無理糾纏。
有受訪干部反映,在微博監督中,官員們不幸往往成為監督和曝料的中心目標,網友們依靠“辨認”官員的服飾、香煙、眼鏡等內容,深挖官員隱私,不論官員違紀與否,其自身甚至家人朋友終是難免因隱私曝光而受到中傷,最后小錯被放大,小事被搞大。
對此,專家指出,個人隱私在網絡上遭到曝光,肯定是有人利用了監管漏洞。這說明對網絡的監管還是太單一,沒有有效的監管方式。需知,監督和隱私各有邊界。微博上的“人肉”搜索行為基於互聯網平台上的公開信息,相當於全方位用放大鏡審視當事者和當事機構,這種傳播容易放大部分官員的不足和缺點,導致場面無法收拾,有時甚至導致利用輿論干擾司法,會形成另一種“網絡輿情審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