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微博溝通“無作為”遭遇問責(得票率 58.3%)
在微博成為時尚且網絡事件炒作延綿不斷的壓力之下,一些地方把微博作為政民互動的時尚裝飾品,制定文件要求官方組織和官員開微博,相關的一系列詳細考核辦法也隨之而來。那麼,把開微博政績化的做法,效果如何呢?南京市委宣傳部一官員談到,微博是具有濃厚個人色彩的自媒體,並不會因為文件要求而變得富有魅力與影響力。相反,為了降低政治風險,很多官員開通微博之后,相互加粉、隻轉不說、不涉及私人生活,這已經成了新的官員微博潛規則。
事實証明,“避世”作風未必真的百無一失。官員開微博須接受的檢驗不只是“粉絲數量”、“微博數量”等“教條式”考核,還有網民的“鮮活式”監察,沒有含金量的微博隻會受到“僵尸粉”的追捧;敷衍了事、避重就輕的“作秀式”微博是毫無意義的資源浪費;白白做了“擺設”的官員微博或者官方微博更會被網友直接痛批“無作為”。對網友“有求無應”的“不作為”博主或負責官博運營的干部也終究難逃“問責”。
互聯網問題專家胡延平點評說:從長期來講,政府官員參與微博應該常態化,而不是隻上來說兩句話,然后不疼不痒。對一些關鍵的問題不給予關注,或者一些關鍵的問題不能通過這種渠道來傳播,這樣的話,微博傳播可能真的是流於表面了。
在社會、生活在互聯網的作用下不斷透明化的過程中,政府或官方信息的公開、組織管理部門和官方對熱門輿論的回應、官員和公職人員的個人信息,都在更為公開的環境下,接受到了更廣泛公眾的監督與質疑。但隻要行得端走得正,則大可不必人人自危。因為,曝光能讓出了問題的人丑態畢露,但同樣可以讓那些真正為民為黨為公的人形象清晰可見,公正的法治是官員們最可靠的保障。對於廣大官員而言,立身於網民密切監督中的“微世界”的首要條件是立身於現實使命,身正、心正、行為正,如此才不會被網絡的“放大鏡”收服。
(執筆:人民論壇記者肖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