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需要確立新的主題與目標
新一屆領導集體上任以后,對未來的改革如何謀劃,從習近平沿著當年鄧小平南巡之路視察深圳、珠海等地展示出來的意向,應該說已經非常明顯了。問題在於下一步的改革路線圖如何來選擇。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改革,可能更需要一個鮮明的改革目標,並以此凝練出一個有高度包容性的改革主題。
就改革目標而言,從目前中國的實際情況看,可以用“三清”、“四權”加以概括:所謂“三清”就是十八大提出的“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所謂“四權”是指“廢除特權、弘揚民權、約束公權、保護私權”。我認為“三清”、“四權”的改革目標,不僅有很大的改革容量,與政治、經濟、社會等多方面改革都能夠密切相聯,而且能切中時弊,目標鮮明,有很強的號召力。
從凝練改革的主題來看,過去20多年我們一直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改革的主題,有很大的包容性,也獲得了極大成功。但目前改革再用這個主題,顯然不能適應當前我國的實際情況了,因此,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公共治理變革”作為主題,也許更加合適。理由有三:
首先,政府愈來愈成為社會矛盾的中心和聚焦點。這些年來,圍繞公共治理所產生的經濟、政治、社會問題越來越多,不管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法治,黨政關系的處理,還是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改革、社會沖突、信仰危機等,幾乎都與黨政部門的公共治理體制、作為和效率有關,因此,政府公共治理的能力、水平和行為,都對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
其次,政府管理前端與人大、司法、黨政權力的劃分等政治領域改革密切相關,后端與經濟社會領域的治理與改革也直接相聯,如經濟領域的市場作用的發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投資體制改革以及社會領域的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社會組織的培育等,沒有一樣可以離開政府。這就是說,以政府為中心的公共治理改革,已經成為連接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的結合部、中間點,帶有明顯的綜合和主導的特征。
第三,作為公共治理主體的黨政自身改革的成功與否,在一定程度上又直接決定著其他方面改革的成效。如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調整、黨政關系的處理、構建公權力制約的環境、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結構的優化以及政府管理方式的改革等。如果沒有這些關鍵問題改革的成功,其他改革也很難真正取得突破。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公共治理的改革已經歷史地走到了前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