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的問題,與我無關。 顧培利作
去年下半年以來,各地各部門一大批領導干部任職履新。走上新的領導崗位后,如何處理好前任留下的諸多事情和問題?對於各地各部門新官而言,這既是考驗,也是挑戰。
一些新官上任不理舊政,逃避、推脫前任留下的問題,引來民怨。新官要不要理舊政?該如何理?成為社會輿論討論的熱點。
不理舊政,損害政府公信力
日前,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人民法院審結了一起特殊的建設施工合同糾紛案。黎某與前任村委班子簽訂了某工程合同,新任村委班子不想理舊債,黎某隻有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經審理后,判村委會支付拖欠黎某工程款項62838元,並承擔全部訴訟費。
這是一起典型的由“新官不理舊政”引發的案子。“新官不理舊政,在法理上是說不通的。官員的行為不只是個人行為,還是政務行為。不管是誰具體擔任這個職位,這個職位上的政務行為是有延續性的,不能因為換了一個人而后面的人就不負責任。”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院長鄒農儉指出,如果“舊官一走了之”,“新官不理舊政”,公權力沒有很好的制度和法律規范,損害的是政府公信力,乃至公眾對法治、對制度的信心。
鄒農儉接著分析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職位是固定的,而任職的官員卻經常變動。如果因為換了一個領導,已經開工的工程,突然停工了﹔已經簽約的項目,不能開工建設了﹔老百姓被征收了房屋,不知什麼時候能回遷﹔上任官員簽字貸款,新任官員不認了……那麼政府公信力何在?
“不少地方領導從自利性原則出發,對已經生效實施的政策、合同任意修改、廢止,要不就是‘新官不理舊賬’,‘計劃趕不上變化,變化趕不上領導人的一句話’。輕諾寡信,給投資者上當受騙的感覺。”網友“蠍虎”說。
“新官不理舊政,往往導致政策缺乏連續性、穩定性,地方發展的長遠規劃難以執行,公眾喪失對政府的信任,損害老百姓的利益。這也是官員嚴重缺乏責任心的表現。”鄒農儉說。我國的行政官員都有任期,如果新官不理舊政,一些棘手的難題將被長期擱置,甚至成為痼疾,越來越難以解決,必將引發民怨﹔而一些民眾滿意的好政策未必能很快就出明顯的政績,能否延續成了問題。民眾對離任官員的挽留,折射出他們對政策能否延續的擔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