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建設必須容納政治參與的擴大
對發展中國家政治發展的研究表明,社會利益多元化必然會推動政治參與的擴大,一個國家的政治穩定和政治發展有賴於政治制度對於激增的利益訴求的有效回應和疏通整合。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群體與體制之間的矛盾逐漸加劇,並且以多種形式的行動呈現出來。
首先,在各種形式的選舉中,競爭性不斷提升。一些社會群體或者個人都希望借助選舉平台來表達訴求,進入體制。黨組織對於候選人的推薦協商功能受到沖擊,選舉結果受到多種力量的影響。
第二,在利益維護方面,社會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一方面,通過新的利益關系結合的一些社會群體,在積極爭取和維護自身權益的過程中,由於無法得到體制的直接支持,開始採取組織化行動;另一方面,在現有的組織化社會中,一些群體的利益受到體制性傷害,開始自我組織起來。互聯網的發展,為目標更具體、規模更小的組織化行動以及跨區域、行業的組織化行動提供了條件。
第三,在政策議題方面,來自社會的訴求更加強烈。利益的多元化推動了多種意見的表達,而社會公眾對於自身利益問題的日益關注,與社會經濟發展進程產生的問題不斷增多之間形成相互增強的關系。這些意見訴求對於決策者構成了巨大壓力,推動了政策議題的設定與改變。
第四,政治娛樂化和政治冷漠也在滋長蔓延。利益多元化也意味著多種方式的政治態度表達。政治娛樂化主要體現在年輕群體和一些持不同政見者中間,表現為極端形式的、以吸引注意力為目的的行為主義表演。政治冷漠彌漫在許多群體之間,或者出於對政治的失望,或者因為興趣的轉移。
第五,黨內的政治參與也在不斷復雜化。社會的多元化必然會投射到執政黨內部,推動黨內多種利益訴求和意見的產生。這一方面導致了黨內意見統一過程的艱巨,另一方面也為統一的政令法令貫徹設置了障礙。
中國政治體制最大的優勢是有效的社會動員力和大規模的集體行動,這是建立在社會內部的一致性和政治資源的高度集中的基礎之上的。社會的多元化以及隨之出現的政治參與的多樣化,如果不能成為體制改造的建設性力量,顯然會制約這種體制優勢的發揮。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中國與世界關系發生的歷史性改變,國內與國際兩個大局緊密地互動起來。國內社會力量與國際社會力量也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國內政治參與不僅有了國際范圍的參照系,而且有了可以獲得支持的國外力量,這加劇了國內政治參與的復雜性,也會激化某些領域的矛盾和沖突。從這個意義上說,政治參與的擴大並不必然直接導致政治體制的完善,反而會加重制度改革的負擔。因此,必須將政治參與的擴大納入制度框架之內,激發建設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