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國確立解決南海問題的方針及對南海權益的維護
適應國際形勢和南海形勢的變化,冷戰后中國政府對南海政策做出了適時調整,即制定並完善國內法,正式確立“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方針,加強海疆國防建設。在維護國家的全局利益、長遠利益上,中國南海政策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就“穩定周邊”的目標而言,南海政策是比較成功的。
(一)正式確立“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方針
中國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發展經濟的中心任務、南海地區的多極化趨勢以及大國制衡的格局,限制了中方單獨或使用武力解決南海爭端的可能性。因此,尋求一種既能維護主權,又能使爭端得以和平解決的方法對中國來說是處理南海爭端的上策,也是維護南海局勢和緩的必然選擇之一。1984年,鄧小平就國際爭端提出的“共同開發”的構想,構成了中國政府解決南海問題新思路的雛形。他說:“好多國際爭端解決不好會成為爆發點”,“是不是有些地方可以採取‘一國兩制’的辦法,有些地方還可以用‘共同開發’的方法”。﹝13﹞1988年5月12日,中國外交部發表的《關於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備忘錄》指出:“中國一貫主張和平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在南沙問題上也是如此。正是本著這種精神,中國主張將南沙群島問題暫時擱置一下,將來商量解決”。﹝14﹞這是中國政府第一次向世界表明自己在南沙問題上政策的轉變。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領導人在訪問南海周邊國家時,多次闡明對南海爭端的原則立場——“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中方主張逐漸被有關各方所理解。
“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思想的內涵豐富,主要包含如下內容:中國政府對南海諸島的主權立場是堅定的,不容置疑﹔為了維護地區和平,促進經濟發展,可以先把主權問題擱置起來,秉著利益共享、互利合作的原則,進行共同開發﹔共同開發的目的是通過合作發展、友好往來,增進了解友誼,為最終用和平的方式合理解決主權的歸屬創造條件。“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一經出台,便引起國際社會包括東南亞國家的廣泛關注。在印度尼西亞召開的數次有關南海問題的會議以及東盟外長會議、東盟論壇等重要的地區性會議上,均不約而同地將“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作為和平解決南海問題的最有借鑒意義的原則。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社論指出:“在南中國海島嶼主權的問題上,中國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和平建議,與有關東盟國家達致諒解。一些西方國家別有用心地散布所謂‘中國威脅論’,但顯然不能離間東盟與中國的關系。”《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社論〈喬石東盟之行值得重視〉》,《參考資料》1993年7月31日,第3頁。近些年來,中國與有關國家就南海問題多次進行磋商,交換意見,達成了廣泛共識。2005年,中國、菲律賓、越南三國簽署《在南中國海協議區聯合海洋地震工作協議》,2011年,中國與東盟就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達成共識,這為落實“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原則邁出了實質性步伐。不過,由於南沙主權歸屬、海域劃界存在重大爭議,因而極大地縮小了可以實施共同開發的區域范圍,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依然是中國必須堅持的解決南海問題的方針。
(二)加強海洋立法,使海上維權有法可依
冷戰結束后,國際公約和國際法越來越成為解決國際爭端的重要途徑和依據。為適應這個變化,中國政府由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側重於“主權宣示與有限自衛”,轉變為90年代后的側重於以“國內立法”強化對南沙爭議地區的主權維護。199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是中國政府根據《公約》制定的第一部海洋立法,是維護南海海洋權益的重要法律文件。關於中國陸地領土的表述,該法具體列舉屬於中國的島嶼和群島,其中包括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島,再次重申和確認南海諸島為中國固有領土,“表明我國在領土問題上立場的連續性,為維護我國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提供法律依據。”﹝15﹞國外學者認為:“該法條(第二條——筆者注)沒有包含什麼新的內容,因為中國政府早已聲明整個南中國海為其領土。”﹝16﹞1996年,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19次會議通過決定,批准了《公約》,同時宣布了中國大陸領海的部分基線和西沙群島的領海基線,並正式發布了68個領海基點,這就將南海諸島中在中國實際控制之下的西沙群島的主權權利法律化了。
伴隨南海周邊國家紛紛劃出專屬經濟區,使得本屬中國管轄的海域面臨其他國家的嚴重挑戰。在這種情況下,1998年中國頒布了《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以國內立法的形式確定了《公約》中對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規定,強調海域劃界應在國際法的基礎上,按照公平原則以協議劃定。該法第二條規定,“與海岸相鄰或者相向國家關於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主張重疊的,在國際法的基礎上按照公平原則以協議劃定界限”。第十四條還指出,“本法的規定不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享有的歷史性權利。”﹝17﹞這清楚地表明了中國政府的立場,不因專屬經濟區、大陸架等海洋區域制度的建立而放棄中國對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的“歷史性權利”。至此,中國有了覆蓋所有管轄海域的基本法律,使《公約》賦予沿海國對其管轄海域的各項基本權利在中國法律中得到了比較具體的體現。﹝18﹞但是仍應指出,在這些海洋立法中,中國只是指出對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沒有明確中國海洋權利要求的范圍,尤其是對於傳統斷續國界線的含義還沒有公開予以准確的界定和說明。
(三)加強南海油氣資源的勘探和開發
在採取措施確保南海局勢總體穩定之時,中國政府不斷進行南海科學調查,踐行主權國之權利。1987∼1996年,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先后派出了“海洋四號”、“奮斗四號”、“探寶號”調查船在南沙海域進行了7個航次的油氣物探調查,調查區位於北緯12°以南、中國傳統海疆線以內的海域,面積約80萬平方千米,主要區域有萬安盆地、曾母盆地、南沙中部海域、南沙東南海域。查明了南沙海域主要盆地的地質構造特征及油氣資源分布狀況,其中曾母盆地、萬安盆地油氣資源最豐富,是南沙海域油氣勘探主要目標區。郭連生、周昌范:《南沙海域油氣勘探評價》,《地球物理與中國建設——慶祝中國地球物理學會成立50周年文集》,1997年,第35∼36頁。2004年7月,中國國土資源部向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發放了南海海域勘探許可証,允許勘探和開採18個位於南海南部海域的深海區塊,包括南沙群島地區的區塊。目前中國對於南海的勘探程度還較低,勘探層位主要集中在500米水深線以淺的大陸架上,而對南海主體的深水區,僅僅進行了路線概查和局部地區的地球物理普查。﹝19﹞
南海地區是中國十大油氣戰略選區之一,也是國家能源的接續基地。1983年6月,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在湛江成立了南海西部石油公司、在廣州成立了南海東部石油公司,分別負責南海北部大陸架東經113°10′以西和以東的中國南海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和生產。南海西部石油公司自1980年以來,先后同殼牌、克裡斯通、阿吉普、雪佛龍、德士古等國外石油公司合作勘探,發現了約20個油氣田和含氣構造﹔至1997年已投產的油田有3個,年產量為123萬噸,累計產油量為57982萬噸。南海東部石油公司自1983年成立以來,在珠江口盆地東部找到20多個油田和含油構造﹔至1997年投產的油田有10個,年產量達12972萬噸,累計產油量達414136萬噸。﹝20﹞為了維護與東南亞國家的雙邊關系,中國未在南海“有爭議”的海域進行油氣開發招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