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基本思路的哲學梳理
總體思路:發揮比較優勢,克服發展軟肋,優化力量結構
實現中國夢,需要在治國理政上確定好總體思路。
確立總體思路要講科學,而講科學,就必須首先選定科學方法論,這一方法論,就是結構分析方法和優劣分析方法的有機統一,其深層的理論基礎是力量轉移理論。根據力量轉移理論,在每一個歷史發展階段,總有一種根本力量在主導著社會歷史的發展。所以,社會歷史的變遷,本質上是主導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力量的變遷,社會歷史發展規律,主要就是主導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力量轉移的規律。如農業社會,主導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力量主要是權力和土地;工業社會,主導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力量主要是資本;知識經濟社會,主導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力量主要是知識、智力、科技和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在力量轉移進程中,一個國家的比較優勢和相對劣勢就會明顯呈現出來,隻有發揮比較優勢、克服相對劣勢,才能使本國立於不敗之地、甚至真正強大起來;在力量轉移進程中,一個國家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其支配、影響甚至主導這一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的力量要素也會呈現出來,隻有使這些力量要素形成一個合理結構,才能使本國立於不敗之地、甚至真正強大起來。由此,我們隻有在總體把握力量轉移的趨勢及其規律的基礎上,來發揮比較優勢、克服相對劣勢,並建構合理的力量結構,才能真正與時俱進地跟上時代的步伐,把治國理政達到時代所要求的科學化水平。這一總體思路是:發揮比較優勢,它決定著一個國家發展的層級;克服發展軟肋,它決定著一個國家發展的高度;優化力量結構,它決定著一個國家發展的寬度。
發揮比較優勢。個人可以靠自己的獨特或比較優勢得以立足並成長發展起來,國家同樣如此。中國之所以能成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中國具有當時的比較優勢——豐盈的江河、肥沃的土地與高度集中的權力;日本之所以戰后迅速崛起,新加坡之所以具有國際競爭力,主要是因為它們具有人力資源開發的比較優勢;當今美國之所以成為世界頭號強國,則首先是它具有創新人才、創新能力、創新技術等比較優勢。
那麼,古往今來,中國究竟具有怎樣的比較優勢?首先就是能夠集中資源和力量干大事。所謂集中資源和力量干大事,即如果決策正確,權力高度集中的政府行政體制和機制能舉國力辦成事關中國發展命運的大事。因為這種體制和機制在引領社會方向、組織社會資源、動員社會力量和控制社會矛盾方面,在攻堅克難和凝聚力量方面,具有比較優勢,效率往往比較高。中國歷史上許多朝代能在世界領先,新中國成立后很快奠定了國家發展的基礎,1978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我們決策正確並能舉國力辦大事。治國理政,應發揮好這一比較優勢。
克服發展軟肋。優勢的反面就是劣勢。能舉國力辦大事,表明我國具有高度集中的權力,而權力過於集中就易導致權力至上。一直以來,中國發展的最大軟肋,就是權力至上並高於能力的官本位。中國社會是一個權力高度集中的權力社會。在這一社會,權力至上、自上而下、逐級管制、缺乏制約;在這一社會,權力高於能力,關系大於能力。顯然,這種權力社會盛行的是槍打出頭鳥、不敢為天下先,它容易扼殺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這嚴重阻礙著中國發展的步伐,並導致中國發展的緩慢和落后。關於這一點,嚴復等中國近代思想家早已看到。在當今中國,這種權力高於能力的官本位易導致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脫離群眾、消極腐敗的危險。治國理政,應努力克服這一發展軟肋。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執政以來,最鮮明的一個特征,就是積極自覺地克服這種軟肋並避免由此帶來的危險,積極匯聚正能量:針對精神懈怠,提出要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針對能力不足,提出大力倡導學習之風,努力克服本領恐慌,不斷提高執政能力;針對脫離群眾,提出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加強作風建設;針對消極腐敗,中央提出“八項規定”,強調“老虎”、“蒼蠅”一起打,“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
優化力量結構。社會歷史的發展狀況,是由主導這一社會歷史發展的主導力量及其派生力量支配和決定的,一定社會歷史階段中的主導力量及其派生力量所構成的力量結構,決定著一定社會歷史的發展狀況。一個執政黨要真正治國理政,就必須研究一定社會歷史發展時期的力量結構,並培育和優化這種力量結構。1978年初期,支配和決定社會歷史發展的主導力量是政府主導、解放思想、市場經濟(蘊含物質驅動)所構成的力量結構。在今天,隨著時代和實踐的發展,政府主導應由管制型走向服務型;解放思想和市場經濟的完善應具體深入到改革上;物質驅動的代價越來越大,發展空間越來越小,發展道路越走越窄,應進一步走向創新驅動,注重發揮人民的主體創造性。
這樣,支配和決定今天中國發展狀況的力量結構應是服務型政府主導、改革和人民群眾的主體創新能力(創新驅動)所構成。執政黨要帶領人民實現中國夢,就必須注重培育並優化這種力量結構。其實,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正在這麼做:既抓黨和政府的干部隊伍建設(反腐倡廉、執政能力建設及作風建設,建設服務型政府),又積極確立人民的主體地位(如正在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還把改革看作是最大紅利,力求通過改革,既進一步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又能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整個社會釋放更多的正能量。其實,在一個國家,如果黨和政府不能很好地發揮主導作用,或者民眾的權利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保障,是難以持久發展繁榮的。許多世界大國衰落的教訓,就足以証明這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