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韓慶祥: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基本思路的哲學梳理
2013年07月30日15:00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基本思路的哲學梳理

在中國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面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背景下,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基本思路,引起了整個中國乃至世界的關注。

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承載著新的使命與擔當:“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這體現的是一種“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理性認知和實踐邏輯。綜觀十八大以來總書記50余次重要講話及一系列重大政策部署,可以看到,“國家-民族-人民”這一認知模式已經成為新一屆領導人的基本認同。在這一模式中,“國家富強”居首,是實現偉大歷史使命的著力點;“民族復興”是奮斗目標,是凝聚力量的焦點;“人民幸福”是落腳點。著力點、焦點、落腳點,三者有機協同,既體現出理論認知上的自覺,又表現出“實干興邦”的價值取向。

“把……提高到科學化水平”,這一命題被反復提及,實質是向社會表明,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執政方式和領導方式正在走向科學化,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實踐正發生著轉變,即從“摸著石頭過河”的必要探索階段逐漸進入進行科學的“頂層設計”的新時期。我以為,這種頂層設計可從戰略目標、核心理念、總體思路、根本支點、實踐策略五個方面展開。這是否可以看作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基本思路?需要通過實踐和歷史來証明。

戰略目標:中國夢

實現中國夢是近平同志提出的一個重大命題。這一命題與時俱進、符合實際,可以作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思路中的一個戰略性命題。綜合各種社會反應,我認為,這一命題可從三個方面闡釋。

首先,從歷史時間來闡釋提出中國夢的時代背景。

一是過去。中國古代許多朝代都領先於當時世界其他國家,可以說,古代的中國屬於“輝煌中國”。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國淪落到被宰割、被侮辱的境地,可以說,近代中國屬於“沒落中國”。由輝煌到沒落、由強大到屈辱,巨大的歷史反差,轉化為中國人堅定的民族性格與宏大的歷史夢想——睡獅當醒,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二是今天。1919年以后,中國一批具有先進理念的仁人志士開始強調重塑國民性,提出立國先立人的觀念,從文化上喚醒睡獅,注重文化立國。1921年以來,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歷程實質上就是從政治上喚醒睡獅的過程,相對注重政治立國。1978年以后,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主要解決物質財富積累和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問題,則是從經濟上進一步喚醒睡獅,相對注重經濟立國。經過35年的努力,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已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這不僅意味著我們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日趨切近(天時),而且意味著我們具備了實現中國夢的物質基礎(地利),還體現了中華兒女的共同追求(人和)。

三是未來。執政黨在執政過程中,總是要先提出奮斗目標。既然我們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日趨切近,又具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物質基礎,還體現了中華兒女的共同追求,那麼,未來的中國所要實現的理想目標,就是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

其次,從現實空間來闡釋中國夢的目標定位、基本內涵和精神實質。

從治國理政說,中央提出中國夢,首先注重的是目標定位。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戰略框架下,本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戰略目標可歸納為:“建成小康→實現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基於中國國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被設計為由兩個階段構成的漸進式模式,第一步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第二步與“國際通用現代化標准”接軌。反映在政策上,就是“小康社會”戰略和“民族復興”戰略。在新舊三步走戰略框架中,“小康社會”戰略起點為1990年代,終點為2020年,中間由三個階段性目標構成,即1990-2000年“進入小康”、2002-2012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2012-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當前,中國發展進入實現第三個階段性目標的關鍵時期,要在7年多時間完成這一目標,擔子重,困難多。

“民族復興”戰略起點為2021年,預期時間點為2049年,由兩個階段性目標構成,即2020年起,完成“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在此基礎上,到2050年實現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由此,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以“建成小康”為現實的直接奮斗目標,以“實現現代化”為中期目標參照,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戰略目標,既立足現實,又著眼長遠;既滿懷理想,又真抓實干;既表現出認識上的理性和謹慎,又在積極進行政治動員和力量凝聚。

從回應社會關切來講,亟需明晰中國夢的基本內涵。從中國看,闡釋中國夢的基本內涵,要把中國夢置於國家整體發展與個人發展兩個基本方面。前者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后者則是使每個人能夠各顯其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從世界講,如近平同志所說,中國夢就是和平發展之夢、合作共贏之夢。中國追求強大絕不是為了霸權,而是為了不被侮辱、宰割;不是為了主宰世界,而是為了與世界各國平等、和平相處。中國經歷的戰爭苦難太多,從社會心理與民族性格深處,中國人不願意打仗,內心所追求的,就是和平合作、共生共進。

從提出中國夢所要解決的問題和達到的目的看,中央提出中國夢,其精神實質在於:其一,它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作用的堅定自信。改革開放35年的實踐成就証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有效方式和必由之路,中國道路是實現中國夢的唯一正確道路,因而應堅定不移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二,它是對進一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治動員。我們已經具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然而,進一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難度會越來越大,因而需要全體中國人民攻堅克難。提出中國夢,就是一種政治動員,就是為攻堅克難注入精神動力;其三,它為一些精神懈怠、精神迷失的人提供精神支柱。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進程中,在經濟社會取得重大進步的同時,也出現了物化生存的景象,人對物有一種依賴,物對人有一種統治。由此出現了精神懈怠現象,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構成了精神障礙。提出中國夢,就是為了克服精神懈怠,為一些精神迷失的人提供精神支柱,進而為人民樹立一面精神旗幟;其四,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贏得廣泛認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攻堅克難,攻堅克難需要凝聚力量,凝聚力量需要達成共識、贏得認同。達成共識、贏得認同有兩種擁有“最大公約數”的基本思路:一是從匯聚正能量方面提出中國夢。中國夢,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凝聚力量、達成共識、贏得認同的最有效的方式。因為實現中國夢是所有中華兒女的共同追求,凝聚了國家、民族、人民、個人的共同理想,聚焦著中國與世界的共同成長,易贏得全體中國人的文化認同,具有凝聚人心的巨大作用;二是針對負能量,集中克服當前黨和國家面臨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脫離群眾、消極腐敗”四大危險。

第三,從本質特征來闡釋中國夢所蘊含的思維方式。

第一個本質特征是“目標凝聚”。實現中國夢首要是一個目標范疇,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就必須為此注入持續的動力,這種目標與動力在本質上具有凝聚中華兒女一切積極力量的效用。這實際上是一種戰略思維。

第二個本質特征是“共生共進”。實現中國夢又是一個關系范疇,它主要涉及到中國與世界、國家與人民、民族與個人的關系。實現中國夢,本質上是要實現中國與世界、國家與人民、民族與個人的共生共進。這實際上是一種和合思維。

第三個本質特征是“外圓內方”。實現中國夢還是一個功能范疇,它要達到一種有尊嚴、被認同的效果。這種效果就體現在“外圓內方”上。實現中國夢,首先注重的是“強大”,這屬於“力量”范疇,可簡稱“方”;而要實現中國強大,就必須圓滿處理好中國與世界、國家與人民、民族與個人的關系,這屬於“關系”范疇,可簡稱“圓”。這種外圓內方既能贏得尊嚴,又易被認同,實際上是一種功能思維。

第四個本質特征是“人民主體”。實現中國夢還是一個價值范疇,它以人民為最高價值取向。主要體現在:(一)以民眾話語為表達方式。以“中國夢”來表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總任務、總目標,實際上是用簡單質朴的大眾化語言讓群眾所接受,以此來感召群眾、動員群眾。這是用平民的話來表達“中國目標”和“中國理想”。(二)以人民主體為根本立場。這種“人民主體”集中體現為堅持以人為本及其人民立場。近平同志說得好:“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三)以公平正義為價值導向。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近平同志在闡釋“中國夢”時強調:“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這表明,中國夢具有以公平正義為價值導向、以人民主體為根本立場的基本特征。這實際上是一種人本思維。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論壇》
· 韓慶祥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