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決策機構
決策機構是民主決策機制的載體,決策原則需要依托這個載體才能體現,決策程序需要依托這個載體才能運作。許多專家學者指出,就我們黨的黨內民主決策而言,黨代表大會、全委會、常委會是黨內的基本決策機構。優化決策機構,關鍵是要平衡好內部成本和外部風險兩個要素。內部成本即決策成本,主要指決策主體在決策過程中所付出的物質、時間、精力等成本﹔外部風險主要指決策結果指向的受眾所遭遇的風險。在集體決策過程中,一方面,參與決策者的規模與決策成本成正比,即參與決策的人越多,內部成本就越大﹔另一方面,參與決策者的規模與外部風險成反比,即參與決策的人越少,對決策主體以外的人的利益與需求的代表性就越小,外部風險就越大。比如,黨代表大會決策雖然可以更好地體現民主,但內部成本較高﹔常委會決策可以降低決策的內部成本,但外部風險較大。因此,優化黨內決策機構,關鍵是正確處理並充分發揮黨代表大會、全委會、常委會各自在決策中的作用,有效平衡決策的內部成本與外部風險。這是完善黨內民主決策機制的關鍵。許多專家學者認為,優化決策機構,當前可以從三個方面著力。
提高黨代表大會的權威。我們黨的最高領導機關是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它所產生的中央委員會,黨的地方各級領導機關是黨的地方各級代表大會和它們所產生的委員會。黨的各級委員會向同級的代表大會負責並報告工作。可見,黨的各級代表大會在黨內生活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也是黨內最重要的決策機構。優化決策機構,必須充分發揮黨代表大會在黨內民主決策中的重要作用,避免其決策權處於虛置狀態。相對於全委會和常委會來說,黨代表大會決策的內部成本較高。解決好這一問題,關鍵是按照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的“完善黨代表大會制度”的要求,改善黨代表大會代表結構,提高基層一線代表比例,增強代表的廣泛性﹔建立各級黨代表大會代表提案制度﹔落實和完善黨代表大會代表任期制,建立健全代表參與重大決策的制度和辦法﹔繼續試行黨代表大會常任制﹔等等。通過這些措施,不斷提高黨代表大會的權威。
發揮全委會的決策作用。從參與決策者的規模來看,全委會介於黨代表大會與常委會之間,是一個能夠有效平衡決策內部成本和外部風險的決策機構。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決定》強調,要“發揮全委會對重大問題的決策作用”。一些專家學者指出,貫徹落實這一精神,一方面,各地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適當增加全委會召開的次數﹔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擴大全委會決策的范圍,一些重大問題可以逐步由人數較多、人員結構較為全面的全委會來決策,在保証決策效率的同時充分體現黨的集體決策制度的優勢,體現黨內決策的民主性。同時,應進一步健全和規范常委會向全委會定期報告工作並接受監督的制度,以保証常委會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
完善決策機構成員的產生方式。決策機構成員的產生方式與決策的民主性、決策結果的風險性關系密切。一般而言,決策機構的成員應由選舉產生。這是因為,在決策過程中,決策主體的個人利益和偏好會或多或少地影響決策的公正性,而選舉可以強化決策主體與選舉者之間的權力授受關系和利益相關度,能夠對決策主體的決策動機和行為形成制衡,促進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所以,選舉不僅是決策權力的合法性來源,而且能夠有效降低決策的外部風險。黨章規定,黨的各級領導機關,除它們派出的代表機關和在非黨組織中的黨組外,都由選舉產生。因此,完善黨內民主決策機制,應按照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決定》精神,不斷完善黨內選舉制度。比如,改善黨代表大會代表結構,提高基層一線代表比例,增強代表廣泛性﹔擴大黨代表大會代表對提名推薦候選人的參與,改進候選人提名方式﹔改進和規范選舉程序和投票方式,改進候選人介紹辦法﹔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