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走出“熟人社會”,我們如何去信任
關於信任機制的研究綜述
朱佩嫻 葉帆
2013年07月30日16: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西方現代社會的信任機制:制度保証信任

——在西方現代社會,人們的交往超越了家庭和血緣,逐步形成了一個“陌生人社會”。在“陌生人社會”,信任多由契約產生,受法律保護,被稱為“間接信任”、“制度化信任”。

隨著工業化和市場經濟的建立,西方社會早於我國邁向了現代化。經過長期的發展,西方現代社會的信任機制已經比較成熟,對發展中國家信任機制的建設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一些學者指出,西方現代社會的陌生化特點使其信任機制呈現為一種“間接信任”,即信任必須有媒介的參與。由於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全球化、信息化等的不斷發展,現代社會越來越呈現陌生化的趨勢,特別是西方現代社會被稱為“陌生人社會”。在“陌生人社會”,一方面人們大量聚居,甚至形成了擁有千萬以上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在這種聚居規模下,人們不可能彼此知根知底,不可能將信任建立在長時間相處而了解人品的基礎上。另一方面,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由於工作生活的需要,人與人之間不得不產生各種交往與合作,信任問題變得極其重要。因此,在“陌生人社會”的交往中,人們的信任對象不可能僅僅包括那些自己直接熟悉的人,而且也必須包括更為廣泛的陌生的人,這時就必須有中介,形成一種“間接信任”。這個中介可以是個體如專家,也可以是組織如社會組織。比如,專家可以成為“陌生人社會”中人們信任各種信息的媒介,專家的意見可以成為某種判斷標准。

一些學者認為,西方現代社會的信任機制,與其說是雙方通過媒介達成的“間接信任”,不如說是雙方對契約或法律的信任,即“制度化信任”。在西方社會,契約的觀念深入人心,法律得到有效實施,契約和法律充當了很好的信任媒介。因為雙方要達成一定程度的信任,首先必須保証對方的行為是可以預期的,其次必須保証如果一方違約就能對其實行有效的懲罰。而契約或法律一方面把人們的行為限制在法律所允許的范圍內,使雙方對彼此具有某種預期﹔另一方面,把雙方都置於法律的保護之下,同時對雙方發揮威懾作用,從而保証了信任關系。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部編者文匯
· 新聞報道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