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老齡化程度全球第二的德國,老年人工作的可能性也在增加。據德國聯邦統計局數據,60歲至64歲的德國女性就業率從2000年的12%提高至2011年的36%。在同一時期,該年齡段的男性的就業率也由28%增至52%。
在產業政策方面,要注意優化產業和就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經驗研究表明,在相同的產值下,第三產業能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而且,與老年人相關的老齡產業大多屬於第三產業范疇,比如老年旅游、老年健身、老年護理等。因此,發展第三產業不僅能提高經濟吸納就業的能力(包括大學生就業),也有利於開發老年市場。在適當延長退休年齡的情況下,老人可借助其人力資本積累優勢,從事教育、培訓等服務型工作,形成第二次人口紅利,最終化解養老危機。這可看作是對十八大報告提出“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的具體回應。
就財稅政策而言,仍需調整國民財富的分配和支出結構,理順地方與中央、國家與個人的關系,盡量避免“國富民窮”的局面。通過“做大蛋糕”、“分好蛋糕”,達成“國富民富”願景。具體來說,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關注民生,充實養老基金,消除未富先老情境下的社會焦慮。此外,改革金融制度、建設和完善金融市場對養老也尤為重要。在現代社會,金融市場健康繁榮與否事關養老金的可持續性。歐債危機的一個重要啟示便是:在稀釋老齡化的諸多途徑中,不僅要調動個人的積極性,還應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鄭秉文,2012)。就當今中國而言,養老金可按照“可操作、可持續、有增長”原則,通過完善國有股減轉持相關政策、做好國有上市公司追溯部分的國有股份劃轉工作和擴大彩票發行等渠道,參與市場,走多元化、市場化、國際化投資策略,收保值、增值之效。對於個人,應積極開拓以金融產品為主的“非人格化養老”路徑,不能過於倚重以血緣、地緣為依托的“人格化養老”路徑。
三、養老保險基金的籌集模式
就養老保險基金的籌集模式而言,國際上主要有以下幾種:建立在現收現付基礎上的統籌賬戶模式、建立在完全積累基礎上的個人賬戶模式、建立在現收現付基礎上的個人賬戶模式、建立在現收現付基礎上的統籌賬戶與個人賬戶結合模式等。中國的養老保險屬於建立在現收現付基礎上的統籌賬戶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統賬結合”模式。該模式由中國於1993年獨創。其中,社會統籌依然實行現收現付制,個人賬戶實行基金積累制。改革的初衷是想結合兩種制度的優點,力圖實現公平與效率的結合。但因制度轉軌成本和人口結構等問題,社會統籌基金依然收不抵支。這樣,為保証養老金當期發放,不得不挪用個人賬戶基金,導致個人賬戶是空的、名義上的,個人賬戶的作用只是計發養老待遇的手段。人們對養老金可持續性的擔憂也主要是基於個人賬戶記賬額與做實賬戶之間的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