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第四節 中國式養老的出路
主編 鄒東濤
2013年08月13日15:08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四、創建中國特色的新型養老模式

關於中國式養老,坊間議論已久,比如養兒防老、以房養老、理財養老等,這些大多屬於具體的養老支持方式。本文所探討的養老模式,是以養老承擔主體來劃分的,主要有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三種。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認為《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所提出的養老模式值得重視。《規劃》說:“充分發揮家庭和社區功能,著力鞏固家庭養老地位,優先發展社會養老服務,構建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創建中國特色的新型養老模式”。現在,我們結合國情對各模式做簡要分析。

1.居家養老

就目前來說,居家養老仍是最主要的養老模式。2009年人口變動抽樣調查資料顯示家庭成員供養的比例依然很高,達34.4%,其中男性為22.2%,女性為46.4%。但隨著未富先老、家庭結構小型化以及老年撫養比快速攀升的國情,中國的養老問題顯然不能隻依靠個人和家庭。《中國青年報》社調中心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74.1%的人表示生活工作壓力大,照顧父母力不從心﹔68.4%的人表示要承擔多位老人的養老負擔﹔50.1%的人表示生活在兩地,無法把父母接到身邊照顧﹔42%的人表示社會保障、醫療保險不同城市無法互通﹔37.7%的人表示養老院等社會養老機構無法讓人放心 。盡管只是一項網上民意調查,但它折射出了在青年一代中普遍存在的養老焦慮感,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觀察甚為契合。因此,我們不得不積極尋求新的居家養老途徑(見專欄5)。

天津八種居家養老服務形式讓老人老有所養

近年來,天津市居家養老服務不斷發展,逐步形成具有天津特色的幾種服務形式:一、政府購買服務。即運用財政補貼辦法,為困難老年群體購買服務,解決居家養老之憂。二、日間照料服務。在社區建設老年日間照料服務中心(站)等養老服務設施,為居住在家、白天無人看護的老年人開展日間照料服務。目前,天津市已建老年日間照料服務中心(站)577個,市財政補貼資金累計支出6911萬元。三、協議服務。由社區組織發動駐區單位、樓棟長或鄰裡,與社區困難老人簽訂幫扶協議。四、互助服務。一些空巢、身體較好的老人結成互助小組,互相幫助,實現“白天有人照料,夜間有人陪伴”。五、養老機構延伸服務。依托養老機構專業護理能力強、服務水平高的優勢,為居住在家、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提供服務。六、呼叫服務。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立呼叫服務系統,為老年人提供全天候服務。七、市場有償服務。對經濟條件好、需要提供家政服務的老年人,由所在社區組織提供有償服務或自主購買服務。八、志願者服務。天津市已有各類志願者隊伍1800多支,注冊社區志願者40萬人,為老年人服務是其重要內容。

2.社區養老

從發達國家養老模式的發展變化過程看,由政府投資建造的大型老年福利機構為老年人提供“集中式”的養老服務,會隨著人口老齡化狀況的日益加劇而給政府財政帶來沉重負擔。因此,自20世紀70年代后,發達國家的養老政策開始轉向擴大社會養老功能,居家養老和社會服務相結合的社區養老模式開始盛行。其中,比較成功的如專欄6所示。

國外典型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

當前,國外社區養老模式比較成功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英國的社區照顧養老方式。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英國政府根據家庭功能不斷弱化的現狀,引入了社區照顧理念,對老年人採取了社區照顧模式。該模式以社區為依托,通過提供居家服務、家庭照顧、托老所等形式,為老人提供完善的生活照料服務。同時,引入養老機構、引進市場機制,提高服務質量、降低服務成本。在社區照顧的機構中,既有政府出資的非贏利機構,也有私營的、商業化的服務機構。其服務人員既有政府雇員,又有民間專業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從而形成多主體、多層次的服務體系。該模式能使老人像過去一樣在自己熟悉的社區環境裡生活,而不會有被拋棄感,故而廣受歡迎。

二、美國的持續照料退休社區模式(CCRC)。該模式通常選擇在距離市中心50~100公裡、交通便利的周邊地區建設退休社區,社區提供安全保障、各種生活配套設施和娛樂活動場所。一個典型的CCRC由三部分組成:獨立生活住宅、輔助生活住宅和護理之家。CCRC將健康、醫療、護理服務與養老保險相結合,通過市場化運作產生規模效益,較好地體現了對老年人的人文關懷。在該模式下,政府的作用是制定法律法規,建立完善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通過老年護理保險制度、補貼等間接方式對社會養老機構進行管理。

三、日本的家庭——社區共同服務模式。該模式主要有四種形式:1)政府組織,政府負責經費來源﹔2)社會福利協會等民間組織,經費部分由財政補助,部分靠收取較低的服務費用﹔3)志願者服務,分為免費和低收費兩種類型﹔4)企業式的養老服務,即企業通過保險方式籌措資金為老年人提供低收費服務。總之,日本模式突出了社會福利的有償提供和企業化經營,形成了公助、共助和互助相結合的多層次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有效解決了政府養老負擔過重問題。

結合國情,中國式養老亟需以社區為依托。在操作層面上,可借助“十二五”發展契機,以社區為單位,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通過政府補貼、民間注資、少量收費等方式建立健全社區養老模式。考慮到人手問題,可在具備一定條件的社區建立智能化養老服務呼叫系統,滿足社區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推進和諧社區建設。此外,還可通過社區低齡老人向高齡老人提供互助服務等方式(即結對搭成“老伙伴”),充分利用老年勞動力資源,降低社會養老負擔,實現“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老有所學”。從上海的經驗來看,低齡老人向高齡老人提供互助服務在社區養老服務中就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黃浦區各街道1720位“老伙伴”志願者已為8600名高齡老人提供上門拜訪11.4萬余人次,電話慰問39.6萬余人次 。“老伙伴”志願者時不時上門、電話噓寒問暖,使獨居老人有了更多照應。如此,既可以提升老年人的照料水平,也利於及時疏導老年人的情緒,減少老年自殺和老年犯罪現象,提升老年人的效用水平。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