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包俊洪:論科學發展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2013年08月27日11:28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四、科學發展觀總結提升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形成的價值理念,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倡導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胡錦濤同志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大任務。黨的十八大,進一步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進行了凝練概括,闡明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基本內涵和要求。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現階段我國文化建設的聚焦點和著力點,是推進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三個倡導”,反映了我們黨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進一步深化。

核心價值觀是意識形態的精髓,是國家社會制度價值取向的體現。可以說,一個國家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就是這個國家和社會制度對人民的承諾、對人類未來前途命運的把握、對歷史發展方向的定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具有旺盛生命力,就在於它不僅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而且深深扎根於中華大地,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價值訴求,體現了科學與價值的統一,體現了中華文化生生不息、富有活力的民族特色。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條件下廣大人民群眾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是什麼?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反映了人民的願望和利益要求,是全國各民族、各階級、各階層的人民群眾都沒有爭議共同認可的,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把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作為我們所提倡的國家共同理想和核心價值觀,最集中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價值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價值訴求。改革開放實質上也是一種全新的價值體系的建構。這種價值體系建構,必須能夠直面大眾的價值理解和價值期盼,也必須能夠適應和引導大眾的價值生活與價值選擇。一個政黨所秉承的核心價值觀對於人民群眾的吸引力,是一個政黨政治軟實力和政治智慧的集中體現。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堅持以人為本,向人民學習,從人民那裡把他們的共同願望和利益用黨的理論、黨的方法加以概括總結,表達為全體人民的價值觀。早在1981年,鄧小平在談到中國現代化的發展目標時就指出,“搞中國的社會主義,我們的新提法就是建立一個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所謂高度文明,就是人民要有理想,個人利益要服從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要守紀律,要有道德,要堅持我們歷來的艱苦奮斗的傳統。否則我們的事業是不會有希望的。”黨的十三大明確提出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把“富強”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首要目標提出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的一致性。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立論的總依據是我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將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鑒於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帶來的災難性后果,鄧小平同志尖銳地批判了對社會主義“左”的認識。他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社會主義的本質和首要任務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現代化,逐步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英國經濟學家羅納德•哈裡•科斯在《變革中國——市場經濟的中國之路》一書中說:中國經濟改革始於觀念的革新,貧窮不再是社會主義的美德。中國經濟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釋放利益的力量。改革之初,鄧小平對逐利的肯定不亞於一場意識形態的革命。科學發展觀在系統總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把“和諧”納入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充實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形成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新格局。“和諧”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本質屬性。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拓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內涵越來越豐富,堅持五個建設協調推進,促進社會大系統有序發展、和諧發展,建設新型現代化,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價值共識。在十六屆六中全會上,胡錦濤同志指出:要“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營造和諧氛圍,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把現代化建設與實現強國富民的夢想統一起來,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統一起來。正像鄧小平所強調的,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建設目標,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內涵是一致的。黨的十八大把“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奮斗目標進一步提升為國家層面的核心價值觀,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內涵更加明確,有利於增強全體人民的國家意識和國家認同,打牢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從社會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概括。它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屬性,是我們黨矢志不渝、長期實踐的核心價值理念。改革開放前后的歷史經驗與教訓雄辯地告訴我們,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如果沒有以自由平等和公正法治為核心價值觀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中介難以成功。同時,市場經濟建設以來的經驗也告訴我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社會與市場的公正與法治是必須的內在條件。沒有法治也就沒有社會主義的民主,沒有公平正義,也就難以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的理想價值追求。正如江澤民同志指出的,“我們發展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必須形成社會主義的市場道德規范。”“社會主義應當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生產力,也應當實現資本主義難以達到的社會公正。”自由、平等、公正與法治的核心價值觀,有著重大的理論與實踐意義。社會主義制度超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就在於社會主義制度能夠實現以往的社會制度無法實現的代表人類價值認識的真正優秀成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核心價值觀的有機統一體,缺一不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一層次主要是個人層面的核心價值觀,它從個人的政治道德、職業道德以及個人的德性品格這樣幾個方面,強調了作為一個社會主義社會的公民,應當具有的核心道德價值。在任何社會群體內,核心價值體系都是構成社會共同體的思想基礎,是整個社會系統得以運轉、社會秩序得以維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成功地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並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較成熟的制度和體制,與這些根本性的制度和體制相適應,必然有一個主導的價值觀體系,對它加以總結概括,把它融入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之中,有助於全面提升發展理念,也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前進方向,在實踐繼續解放思想,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不解放思想,不敢解放思想,結果必然是喪失良機,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正如胡錦濤同志所指出的,“隻有堅定不移地繼續解放思想,才能更好地鞏固和發展改革開放已經取得的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才能更好地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推動科學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體現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深度理論自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傳統社會主義模式予以了深刻的變革,但沒有絲毫失卻社會主義的追求和價值理念。鄧小平曾說,我們講四個現代化,“主詞”是社會主義。作為一個后發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不能夠沉湎於西方價值體系,而是要結合自身的國情、文化傳統和制度實踐,提出自己的價值標尺,創造屬於自己的發展理念和發展道路。

眾所周知,在西方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思想啟蒙運動和由之而產生的價值觀變革起到了開路先鋒和思想引領的作用。發端於歐洲十七世紀的啟蒙運動,為資產階級政治革命提供了思想理論武器,它所倡導的以自由、平等、博愛、人權為主旨內容的啟蒙理性為歐洲發展、北美獨立,以及西方社會進步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和思想引領。但是,西方啟蒙運動自身也包含了一些列悖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啟蒙理性的普遍主義性質與它要解決的人類事物的歷史主義性質之間的悖論。啟蒙理性作為一種人文精神,表現了人們對自由、平等、博愛的追求和向往,是人類在追求自身解放歷程中共同的精神財富。但是,當資產階級把啟蒙抽象的理性普遍化、對象化,把它作為處在不同地域、不同發展階段、具有不同民族文化傳統的國家必須普遍遵循的價值觀,啟蒙的普遍理性就走向了它的反面。例如,作為啟蒙理性和資本主義精神化身的新教,不僅在推動資本主義價值觀形成和資本主義的生產和增殖上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積極地參與殖民活動,在資本的原始積累中充當了重要的角色。馬克思曾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些新教徒真正崇拜的上帝是金錢,新教正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在宗教領域中的典型表現形式。啟蒙運動以來充斥著血腥歷史的資本擴張以及世界日益嚴重的兩極分化表明,單純依靠西方啟蒙理性不可能帶來世界的進步與和諧,啟蒙理性帶給我們的只是歷史的啟迪,而不是建設現代國家的現成方案。

20世紀70年代末期,在中國以新的姿態邁向現代化征程的時候,一場真理標准大討論在全國范圍內展開,這場討論對中國共產黨和全體人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是當代中國影響深遠的思想啟蒙運動。與西方啟蒙運動不同,這場討論確立了實踐的權威,是對西方近代啟蒙運動的超越。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概念,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鄧小平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貢獻之一,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價值觀全面具體地貫徹於對社會主義本質和各項具體政策的理解和規定之中,提出了判斷黨的思想理論、方針政策正確與否的“三個有利於”的實踐標准,即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個有利於”的實踐標准,也是我們衡量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非功過的價值標尺,這個價值標尺的核心就是人民性。以人民的利益為最高利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價值訴求聯系在一起,我們黨才帶領人民找到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正如鄧小平所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真理標准的討論是基本建設,越看越重要,越看意義越大。”近些年來,中國在探索自己發展道路過程中所形成的價值理念,成為中國文化和發展模式在世界的影響之所以擴大的重要原因。鄧小平說:“十億人的中國堅持社會主義,十億人的中國堅持和平政策,做到這兩條,我們的路就走對了,就可能對人類有比較大的貢獻。”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劇,文化與經濟、政治的相互融合日漸加深,文化滲透和價值觀滲透已成為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獲取全球話語霸權的重要手段,核心價值觀直接反映著民族凝聚力和國家的核心競爭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就等於沒有靈魂,沒有精神支柱,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黨的十八大強調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之路,推動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對於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晶、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