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包俊洪:論科學發展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2013年08月27日11:28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五、科學發展觀提出了“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的重要論斷,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了理論基礎,進一步堅定了我們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繼續開拓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途徑。

科學發展觀是一個完整的科學思想理論體系,而關於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則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發展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在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發展戰略、發展動力、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認識,在此基礎上作出了“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重大判斷,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任務。在十六屆六中全會上,胡錦濤同志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証。”這一重要論述,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表明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境界。

社會和諧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是我們黨不懈奮斗的目標。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這樣一種狀態的社會是以人為本、充分培育和發揚人的主體性的社會。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是人在社會共同體中生存和發展的一種自由狀態,是社會和諧的生動呈現。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內容之一。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對個人和社會的關系作了全面論述,馬克思說:“隻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隻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同時,馬克思又把“虛假的共同體”與“真正的共同體”區分開來,指出隻有在真正的共同體中,個人才有可能“在自己的聯合中並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馬克思這裡所指的“真正的共同體”就是共產主義社會,這種理想“社會”並不排斥“個人”,而是包容個人、發展個人,生成人的自由個性。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對這種理想社會作了最精辟的論述:“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當然,“真正的個人”和“真正的共同體”之間的統一並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它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的前進方向。因此,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反映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內涵和實踐內涵,不斷開辟通往未來理想社會的現實道路,我們黨才能夠完成自身的執政任務和執政使命。科學發展觀關於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創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目共睹的實踐進步,離不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卓有成效的理論探索。強調理論與實踐的辯証關系、個人與社會的辯証關系、理想與現實的辯証關系,在此基礎上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現代化實踐結合起來,把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策措施結合起來,把個性自由發展的目標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結合起來,做一個有思想的行動者、有個性的公民和公仆、有理想的實干家,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反映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新認識和新發展。“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論斷的提出,是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結果,包含了我們黨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對社會主義的許多新認識和新思考。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表明,在生產力很不發達、經濟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礎上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我們不可能從馬克思、恩格斯那裡找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部現成答案,必須結合我國實際、通過實踐來不斷加以解答。按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社會主義社會能夠實現社會和諧,但我們現實中的社會主義則是處於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樣的社會主義能不能實現社會和諧?如何實現社會和諧呢?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進入改革攻堅期和矛盾凸顯期,一些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矛盾和深層次問題開始顯現,有些矛盾和問題的復雜性和嚴重性甚至是原來不曾有過的。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黨作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重大判斷無疑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增強了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探索和深入展開,其內涵也在不斷延伸拓展。首先,在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結合,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上取得重大進展。胡錦濤同志指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我們黨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社會,最終目標是要實現共同富裕,這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是一致的。另外,改革開放以后,我們立足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為社會和諧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制度保障,使社會和諧由理想的追求變為現實的可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和完善,從市場調節與國家宏觀調控的協調上促進社會和諧﹔我國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鼓勵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從分配制度上促進社會和諧。再者,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把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和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既發揮民主法制保障人民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又發揮思想道德和核心價值觀凝聚人心、引導行為的作用,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上取得了豐碩成果。因此,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是基於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刻認識基礎上作出的正確判斷。

黨的十八大繼續強調“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把“促進社會和諧”作為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必須堅持的八個基本要求之一加以提出。促進社會和諧必須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現階段,我國的發展已經由改革開放初期的解決普遍貧窮問題,變為目前的實現社會公正問題,以利益格局調整為核心的改革提上重要的議事日程。鄧小平同志在南巡講話中談到實現社會公正問題時指出,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實現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能夠避免兩極分化,可以設想,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胡錦濤同志在十六屆六中全會上指出,“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証。”人類社會發展史証明,實現社會公正的難度更大,需要更為復雜的政治社會制度安排,中國發展道路正在步入艱巨的、復雜的體制改革攻堅階段。要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健全社會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按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要求推進社會體制和政治行政體制改革,保障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權利和利益﹔按照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共識追求當代中國的現代性,把中國發展道路引入到一個更高的理論和實踐層面,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生動活潑的局面,這樣我們就能夠走一條兼顧效益與公平,既充分發揮人民的主體性,又能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現代化新路。十八大報告指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面向未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中國的崛起將是一個新型“現代化模式”的崛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辟了民族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新途徑。

(作者單位:求是雜志社評論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晶、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