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27日,尼赫魯在給周恩來的回信中也說:“我們不能理解談到‘實際控制線’等等的中國三點建議的微妙之處”,“我們經過考慮后認為,逆轉印中關系惡化趨勢的明白而直截了當的方法,在於閣下接受印度政府官方反應第五點中所提出的建議,恢復1962年9月8日前存在於印中邊界全線的局面。”﹝5﹞(p5)
事實正如英國學者馬克斯韋爾所說:“如果說中國的立場是前后一貫的,印度的立場也是前后一貫的”。印度是要中國在中印邊界東段“撤回到塔格拉山脊以北(9月8日是指中國最初包圍多拉哨所的日期),並放棄他們在西段所佔領的哨所。這樣,印度人就可以重返上述各地以及多拉哨所、克節朗河附近另一些地方和兼則馬尼的陣地。根據“麥克馬洪線”原圖上的經緯度,“麥克馬洪線”的最西端位於克節朗河南面的山上,但印度政府卻說該線在河北面的塔格拉山脊。1959年8月,印軍在克節朗河與娘江河匯合處北面的兼則馬尼建立哨所,並同中國軍隊發生接觸。鑒於此事發生在1959年11月7日中國建議維持現狀之前,中國為避免沖突,是把印度對兼則馬尼的佔領當成現狀看待,並暫停在塔格拉山脊以南巡邏。1962年6月4日,印軍在克節朗河谷建立多拉哨所,擴大了對中國領土的侵佔。為此,中國軍隊於1962年9月8日恢復了塔格拉山脊以南的巡邏,並包圍了多拉哨所。阿克賽欽位於中印邊界西段1959年實際控制線中國一側,但印度政府一直主張阿克賽欽屬於印度的拉達克,並要求這裡的中國軍隊撤出。1961年以后,印軍開始在這裡設立一系列控制中國邊防哨所的哨所。中國一旦接受並執行了這個建議,印度就准備會談——但隻談中國部隊撤出阿克賽欽的問題”。﹝7﹞
對印度政府的上述主張,中國政府根本不可能接受。此外,印度政府為避免對中國政府的建議做出明確答復,還故意曲解中方建議中的實際控制線,說“不能理解”“‘實際控制線’……的微妙之處”。而事實上,自周恩來1959年11月7日給尼赫魯的信中提出“中印兩國的武裝部隊立即從……實際控制線各自后撤20公裡”《中國和印度關於兩國在中國西藏地方的關系問題中印邊界問題和其他問題來往文件匯編(1950年8月~1960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1960年,第213頁。的建議后,中方所說的實際控制線一直是明確的,即指1959年的實際控制線,而非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發生前后的實際控制線,根本不是什麼“不能理解”的“微妙之處”。而且,從此后印方的表現看,這些“微妙之處”根本就不是穩定中印邊境局勢和談判解決邊界問題的障礙。
在1962年11月4日周恩來給尼赫魯的信中,周恩來就印方的“疑問”進行了解釋和分析。關於實際控制線,周恩來指出:中方建議中所說的實際控制線基本上仍是1959年11月7日存在於中印雙方之間的實際控制線。具體地說,它在東段大體上同所謂“麥克馬洪線”一致﹔在西段和中段,大體上同中國一貫指出的傳統習慣線一致。中國政府提出的三項建議是以1959年的實際控制線為基礎,而不是以當時雙方武裝部隊的實際接觸線為基礎。這就充分說明,中方並未因在自衛反擊中取得進展而把任何要求強加於印度方面。關於印方要求恢復1962年9月8日前邊界狀況的主張,周恩來指出:所謂1962年9月8日以前的中印邊界狀況是不公正的,它孕育著邊境沖突,它是不應該恢復的。“就東段而言,我相信,印度政府一定掌握1914年關於所謂麥克馬洪線的原圖。根據這張原圖,所謂麥克馬洪線的西端起點,分明是在北緯27度446分。可是,印度政府硬說是在北緯27度48分,並且以此為理由,不僅拒不撤走在線北克節朗河地區的印度軍隊,而且積極部署大規模的軍事進攻,要把守衛著這個地區的中國邊防部隊‘清除掉’。這就是9月8日以前的中印邊界東段的狀況,中國政府怎麼能夠同意恢復這樣的狀況呢?就西段而言,阿克賽欽地區從來就在中國管轄之下……從1956年到1957年,中國政府又通過這裡修筑了工程浩大的新藏公路。可是,印度政府硬說,只是到了1957年中國方面才到了這個地區,並且以此為借口,從1961年起,使用武力片面改變西段邊界狀況,侵佔了1959年實際控制線以東的大片中國領土,建立了四十多個軍事據點。這就是9月8日以前中印邊界西段的狀況,中國政府怎麼能夠同意恢復這樣的狀況呢?”最后,周恩來再次呼吁印方積極響應中國政府的三項建議。﹝4﹞(pp114~116)
但直到1962年11月14日,尼赫魯才對周恩來上述來信作出答復,但仍把“恢復1962年9月8日前存在的整個邊界現狀”作為印方“准備考慮”會談和恢復兩國關系的“最低”條件,在實際控制線等問題上也繼續混淆視聽。尼赫魯在這封信中說:中方所謂的1959年實際控制線,實際上是1957年以來中國軍隊不斷在印度領土上建立的一系列陣地,也就是中國軍隊1962年10月20日發動大規模進攻以來所確立的實際控制線。因此,“這是一個印度決不會屈從的要求”。尼赫魯認為,真正的“1959年11月7日的實際控制線”,大體上與1962年9月8日前的邊界狀況一致。具體地說:在邊界的東段和中段,完全與1962年9月8日前的邊界狀況一致﹔在西段,則在斯潘古爾湖、庫爾納克堡、空喀拉山口及向北到阿克賽欽主公路一線。於是,尼赫魯得出結論:如果中方關於其軍隊回到1959年11月7日所處位置的說法是真實可靠的,那麼他們撤回到那些地方,印度軍隊回到1962年9月8日前所在的位置,就將在大體上解決兩國軍隊脫離接觸的問題,因為這將使雙方軍隊間有足夠的距離以避免沖突。﹝5﹞(pp10~13)
這樣,尼赫魯繼續曲解中國的三項建議,並把“恢復1962年9月8日前存在的整個邊界現狀”作為“最低”條件,對1959年11月7日實際控制線又作出了不同的解釋。在中印邊界的東段和中段,它就是印度主張的中印邊界﹔在中印邊界西段,則是“斯潘古爾湖、庫爾納克堡、空喀拉山口及向北到阿克賽欽主公路一線”,這比1962年9月8日的實際控制線更加深入中國境內尼赫魯此處所說的中印邊界西段“1959年11月7日的實際控制線”,可參考在中印邊境戰爭中被迫下台的印度國防部長梅農所寫的一本書中的附圖“Line of actual control in November 1959 and 7 September 1962 in the western sector”,參見VKKrishna Menon, India and the Chinese Invasion,Bombay:Contemporary Publishers,1963,p27。,從而意味著“中國再讓出五、六千平方英裡即一萬三千到一萬五千平方公裡的領土”﹝4﹞(p155),約佔中國實際控制的阿克賽欽地區的一半。由於印度政府一直堅持中印邊界是“人所共知和確定了的界線”﹝8﹞,“印度政府不能同意必須舉行談判,達成新的協議,來重新確定中印邊界”《中國和印度關於兩國在中國西藏地方的關系問題中印邊界問題和其他問題來往文件匯編(1950年8月~1960年4月)》,第267頁。的立場,即使中方接受印度的上述要求,印方所“准備考慮進行的會談”,也隻能是談中國部隊從整個阿克賽欽撤出的問題。這顯然不是穩定邊境局勢和解決邊界爭端的正確態度。
事實上,印度政府當時根本沒打算緩和中印邊境局勢,就在尼赫魯發出上述給周恩來回信的當天,印軍在中印邊界最東端的瓦弄發起了進攻。“在制定瓦弄進攻計劃的人看來,11月14日是個重要的日子:因為那一天是尼赫魯的生日。總理73歲的壽辰快到了,從瓦弄向新德裡發回一份電報……報告‘我們對敵軍取得了首次重大勝利’,這豈不是再好不過的一份壽禮?”﹝7﹞(p393)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不得不展開了第二階段的自衛反擊作戰。
二、中國政府發表主動停火並准備后撤的聲明
在第二階段的自衛反擊作戰中,中國軍隊控制了“麥克馬洪線”以南的大片地區,在門隅和察隅逼近了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傳統習慣線,收復了中印邊界東段被印度侵佔的9萬平方公裡領土中的2萬平方公裡﹝4﹞(p191)﹔在西段,拔除了傳統習慣線中國一側的殘余印軍據點。至此,中國邊防部隊已殲滅印軍3個旅,基本殲滅3個旅,另殲滅4個旅各一部﹝3﹞(p354),徹底擊垮了印軍在中印邊境的前線部隊,但中國政府仍未放棄談判解決中印邊界爭端的主張。
正當世界輿論認為中國將利用取得的優勢擴大戰果時,中國政府卻出人意料地決定在中印邊界全線主動停火並准備后撤。1962年11月21日零時,中國政府在聲明中公布了這一決定。20分鐘后,周恩來和陳毅約見了印度駐華臨時代辦班納吉,向印方通報了聲明的主要內容。﹝9﹞這一聲明首先回顧了中印邊境戰爭發生的經過,指出中國政府為停止邊境沖突、談判解決邊界問題而提出了三項建議,而印度政府卻拒絕這三項建議並使沖突繼續擴大。然后,中國政府聲明,為促進這三項建議的實現,中國政府決定:第一,從1962年11月23日零時起,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全線停火﹔第二,從1962年12月1日起,中國邊防部隊將從1959年11月7日的實際控制線后撤20公裡。在東段,准備從目前的駐地撤到實際控制線、即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北,並從這條線再后撤20公裡﹔在中段和西段,將從實際控制線后撤20公裡。第三,為了維持邊境的秩序,中國將在實際控制線本側的若干地點設立檢查站,在每一個檢查站配備一定數量的民警。中國政府將通過外交途徑把上述檢查站的位置通知印度政府。這一聲明還指出:中方主動採取上述措施,表現了中國政府對停止邊境沖突、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極大誠意。特別是中國邊防部隊后撤之后的位置,將遠離他們在1962年9月8日以前的位置。中國政府希望印方對此作出積極響應,並同中方商談有關雙方軍隊各自后撤20公裡形成一個非軍事區、雙方在實際控制線本側設立檢查站和歸還被俘人員的事宜。然后,兩國總理為進一步謀求邊界問題的友好解決舉行會談。聲明最后指出:“即使印度政府不能及時作出這種響應,中國政府也將按規定日期主動地執行上述措施”,“但是,中國政府不能不估計到可能出現下列情況:1在中國邊防部隊停火以后和后撤的過程中,印度軍隊繼續進攻﹔2在中國邊防部隊沿整個實際控制線后撤二十公裡以后,印度軍隊在東段重新推進到實際控制線、即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在中段和西段繼續留在實際控制線不撤﹔3在中國邊防部隊沿整個實際控制線后撤二十公裡以后,印度軍隊越過實際控制線,恢復他們在9月8日以前的位置……或者建立更多的侵略據點。中國政府鄭重聲明,如果出現上述情況,中國保留進行自衛還擊的權利,由此而產生的一切嚴重后果必須由印度政府承擔全部責任。”﹝4﹞(pp154~157)
對上述相關情況,馬克斯韋爾評論說:中國政府1962年11月21日聲明提出的建議,“是周恩來早在1959年11月7日給尼赫魯的信中第一次提出過的(從而暗示以那個日子為准來規定‘實際控制線’)”,“在爭論的過程中,中國三番五次地勸告印度,說這是消除邊境沖突危險,為解決邊界問題掃清道路的唯一可行的辦法。然而,印度卻始終加以拒絕”,“現在,打了勝仗的中國並沒有在硝煙未散之時,把勝利者的條件強加於對方,中國堅持的仍舊是它一直建議過的東西”,“中國所追求的不是領土,而是邊界的解決,軍事行動正是為了達到這一目標。”﹝7﹞(pp418,419)
相關專題 |
· 《當代中國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