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國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在國際上的影響日益擴大”,“要廣泛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發展模式”
隨著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影響的日漸提升,中共領導人對“中國道路”、“中國模式”的世界影響力也信心日增。2007年12月3日,胡錦濤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經濟發展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我國選擇的發展模式和發展道路必然對世界經濟產生重大影響。”﹝19﹞2008年,中國成功應對和辦好了一系列難事、大事和喜事,中國的國際聲望得到極大提升,不少國外媒體甚至把這一年稱為“中國模式年”。李長春在《求是》雜志發表文章指出:“今年以來,隨著抗震救災斗爭取得重大勝利、北京奧運會殘奧會成功舉辦、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我國文化軟實力進一步增強,我國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在國際上的影響日益擴大。”﹝19﹞(pp738~739)“中國模式”的影響擴大,在提升中國政治和文化軟實力的同時,也必然帶來新的挑戰,“西方敵對勢力不甘心看到中國發展強大,不願看到中國的發展模式對西方模式形成挑戰”﹝20﹞,他們四處推銷自己的意識形態、社會制度、發展模式,千方百計對我國進行思想文化滲透。有鑒於此,2010年1月4日,李長春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講到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時,提出的第一項舉措就是“要廣泛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積極向世界介紹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不斷擴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影響力和吸引力”﹝20﹞(p386)。
為什麼要倡導廣泛宣傳中國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呢?一方面,中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蒸蒸日上,但西方的價值取向、意識形態等依然是界定世界的規則,提升中國軟實力是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深入發展、各國相互依存度日益提高的今天,國際社會也希望更深入地認識中國。著名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與趙啟正對話“中國模式”時說:“如果你自己不能充分肯定自己,你又怎能讓別人來肯定你呢?所以,應該為自己的成功模式感到高興。”﹝21﹞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明確提出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發展模式”,把發展模式與發展道路等而視之,說明中共領導人不僅認識到了“模式”概念的國際對話和溝通能力,也在一定意義上彰顯了對“中國模式”的解釋權和話語權。學界曾有人提出,熱議“中國模式”於國外是“中國威脅論”的翻版,於國內則是一種“自我膨脹”,都不利於為中國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22﹞全國政協原副主席陳錦華則認為:“把中國的和平崛起、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改善和社會進步稱為‘中國模式’,是一種科學概括,不存在謙虛不謙虛的問題。”﹝23﹞隻有主動宣傳和解釋“中國模式”,才能有更多的解釋權和發言權,才能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模式”實質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而增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三)“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要“不斷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
2008年12月18日,胡錦濤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紀念大會上指出:“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我們既不能把書本上的個別論斷當作束縛自己思想和手腳的教條,也不能把實踐中已見成效的東西看成完美無缺的模式。我們要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人民新期待”,“不斷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19﹞(p812)2011年4月15日,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胡錦濤再一次指出:“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24﹞基於這樣的思想認識,中共中央要求全黨重視學習,堅持鑽研,“不斷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不斷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20﹞(p326)
擔心“模式”概念會束縛人們探索創新而反對使用這一概念,是一種偏頗,同樣,因“中國模式”存在一些問題就否定它作為一種“模式”的存在,也是片面的。有研究者指出:“以存在諸多問題、挑戰為由否定‘中國模式’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包括一臉病態的‘盎格魯•撒克遜模式’、‘萊茵模式’、‘東亞模式’在內,完美模式從來只是人類社會的一種理想追求而非現實存在。”﹝25﹞
相關專題 |
· 《當代中國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