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周劼人 賀大為 葉前
“微信之父”張小龍
還有人質疑說,微信再成功也是一個抄襲的產品,內有米聊,外有Talkbox,連《華爾街日報》在授予張小龍2012年創新人物時,也沒有回避中國互聯網的“山寨”問題。
這次,張小龍正面“接招”:“我不認為找一個國外的‘老祖宗’就是抄襲,同類的產品都有類似的主線,這正是人類知識傳遞的方式,難道我們要說所有的通訊工具都是貝爾發明的嗎?”
他恰恰認為,能否用以前的知識做出滿足當前需要的產品,能否在表面的類似中抓住本質的不同,這才是創新的能力。
事實上,把復雜的事情做簡單,更像張小龍的本色演出。
他不喜歡別人喊他“張總”,“小龍”是上下內外一致的稱呼。他也幾乎從不給同事下什麼“指示”,大家覺得他做事就像“喊了一聲沖啊,然后自己扛著旗子一路沖在了最前面。”
記者給微信團隊拍照時,張小龍略顯局促地兀自站立,並且真誠地問攝影師“我的手放哪裡”﹔而一群人則不待他安排,呼啦啦圍過來,自發把他圍在中央,輕鬆擺出各種Pose。
他說話總在一個聲調上。遇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時,他的眼睛會放光,他的語速會加快,只是,聲調、用語還是那麼平實普通﹔而遇到自己不感興趣的,即便對方口若懸河,張小龍也往往隻說一個“嗯”。
好像很少有人當面問他成功的秘訣。但翻翻他的過往就有了答案:上世紀90年代互聯網產品還在坐冷板凳時,張小龍沉浸在用業余時間做Foxmail的快樂中﹔加盟騰訊、接手QQ郵箱后,他堅持把產品做得簡單、精細……有人感嘆他“做了三次,就成功了三次”,但他其實始終在做一件事——堅持做喜歡做的,並從中獲得快樂。
“業界的成功和內心的快樂,哪個對您更重要?”記者問。
“當然是內心的快樂。”張小龍不假思索,“現在的快樂不會超過當年做Foxmail寫程序。”
深夜是張小龍工作的黃金時間,也許此刻他正獨自面對屏幕,細細感受千裡之外的用戶。如此的場景,倒真是有些像微信開機頁面中,那個意味深長的“地球觀察者”……
張小龍夢想宣言:
美國的移動互聯網發展有些落后於中國,比如美國還沒有一個類似微信的軟件,美國人現在仍熱衷於發短信,所以我相信有巨大的機會在等著我們。
張小龍基本資料:
騰訊給出的一份數據顯示,國內外微信月活躍用戶數達2.719億。異軍突起的微信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種顛覆傳統社交的移動互聯網生活方式。這樣一個龐大的微信網絡是如何建立的,未來還能給人們帶來哪些驚喜?它是堅不可摧還是曇花一現?張小龍和微信團隊又是一群怎樣的人?
相關專題 |
· 中國夢·我的夢——全國百家網站尋找追夢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