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做客人民網(資料圖)
人民網北京1月20日電 (萬鵬)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這是新世紀以來黨中央連續發出的第十一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文件提出,穩中求進,改革創新,堅決破除體制機制弊端,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就此,人民網記者第一時間連線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進行解讀。
王雍君指出,新近公布的中央一號文確認了2014年及今后一段時期涉農工作的8項重點。為此,1號文特別強調要“堅決破除體制機制弊端”。他指出,致力推動五項財稅改革,可以並且應該作為破除涉農體制機制弊端的最佳切入點。
首先,應堅決糾正分散財力辦小事的財政管理體制。王雍君談到,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國所建立和實施的涉農保護與發展體制多有可圈可點之處,其中意義特別重大、彌足珍貴的就是集中財力辦大事。在當時體制下,國家對涉農的投入並不多,但實施高度集中化的投入管理體制。正是主要得益於集中化管理,涉農人力、物力和財力的使用效率得以成倍提高,也因此才能夠在國家窮、人民和農民也窮的歷史條件下,取得了不起的成就。這些驕人成就的三個主要部分分別是農村水利設施、農村醫療衛生保障體系(“赤腳醫生”)和農村教育(真正的義務教育)。這三大成就堪為當時的發展中國家之楷模。鄧小平領導的以農村聯產承包責任為開端的改革開放之所以成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與此相關。現在,經濟增長了,國家有錢了,城鎮居民和農民的生活水准也不可同日而語。在這個背景下,國家涉農投入規模變得相當大,而且每年都在迅速增長。但是,我們的涉農體制和機制卻出現了令人心碎的退化,主要體現在涉農規劃、涉農資金的管理和使用的高度分散化。政出多門、錢出多門、碎片式管理已經發展到空前的程度。如若不“堅決破除”,農業現代化將繼續化作紙上談兵,一如過去多少年以來之情形。痴迷投入、漠視統籌規劃與管理的現行體制,事實上已經成為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最大殺手。我們該警醒了。
其次,涉農補貼制度應盡快改為價格保護制度。王雍君指出,糧食、種子、化肥、農藥、燃料、母豬等諸多事項,一直採取以農戶為基礎的小額現金補貼方式。這種補貼方式幾乎未能達成目的(少有例外),而且引發大面積尋租和巨大的管理成本。總體而言,除了浪費資源和延誤涉農改革的戰略機遇外,多數分發現金式的補貼除了體現“親民”之政治效果,很難再有什麼效果。各級政府亟需對總額越來越大的現金補貼政策進行獨立而公正的評估,在評估的基礎上著手進行改革。在評估時,政策制定者應充分尊重政策執行者的評估意見,因為各級地方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才是這項政策的最佳評判者。沒有定期、公正和獨立的政策評估機制,“堅決破除”就無從談起。
近年來,全國范圍的政府績效評價工作已經展開,但涉農補貼政策之成敗得失的評估,依然很鮮見。這種現象極不正常。在我看來,中國農民缺乏種糧(還有養豬等)的積極性,根本不是因為缺錢,而是因為在城鎮化和工業化背景下、在全球化帶來的競爭壓力之下,其比較優勢已經喪失殆盡。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村基礎設施的更新和維護。基礎設施的老化、陳舊和不足,極大地削弱了農業的比較優勢。如果政府能夠將小額現金補貼的巨額資金集中起來,投入農村基礎設施,包括建設現代化的、聯接城鄉的物流設施,效果必將好得多。但最好的方式,很可能是保護價格形式的補貼制度,這是歐美等各個農業大國普遍採取的方式。這種方式的邏輯基礎十分合理:與農業和服務業不同,農業作為天生的弱勢產業,其價格機制極不穩定﹔如果沒有保護價格為農民創造一個穩定的價格環境,使其在豐收年份也能獲得基本的利潤,農民將棄農經商,或者到城裡打工,結果便是老幼留守。
相關新聞: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
相關專題 |
· 王雍君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