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周宏春:新型城鎮化是現有城鎮化的“升級版”

2014年03月07日16:45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雜志社

原標題:新型城鎮化是現有城鎮化的“升級版”

  3.生態文明是新型城鎮化的標杆。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和諧共處、良性互動、持續發展的一種文明形態,核心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程度。生態文明本質上是要以能源資源、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為准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建設形成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社會。新型城鎮化是在我國人口多、人均資源不足、生態環境脆弱、城鄉發展不平衡等背景下再起步的,這決定了必須從基本國情出發,積極穩妥地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節約集約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是新型城鎮化的內在要求。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矛盾歷來突出。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在城鎮化地區尤為突出。回顧一下我國環境保護歷史可以發現,環境污染最早出現在大中型城市,包括大氣污染和河流污染。進一步研究表明,我國的一些城市發展超出了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可以用土地、水資源的情況加以說明。我國的城鎮用地規模擴展過快。2000年∼2010年,全國城鎮建成區面積擴張了64.45%﹔每年佔用土地數十萬公頃。從用水情況看,在我國660座城市中,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其中100多座城市嚴重缺水。有的城市由於過度開採地下水,出現了城區局部地段塌陷、並帶來建筑物破壞等的嚴重后果。部分城市的大氣環境受到嚴重污染,“舊賬未還、又欠新賬”。我國城鎮消耗了80%以上的能源和資源,消耗水泥佔全球的46%,鋼鐵佔全球的35%,污染物排放強度超出了環境可以消納的容量。2013年的灰霾天氣就是大氣環境污染的具體表現,灰霾天氣還被媒體稱之為中國的“環境公害”。

  是延續粗放的城鎮化道路,還是走出一條新的城鎮化道路?是我們在經濟發展新形勢和城鎮化的新起點上不得不做出的選擇。如果選擇錯誤,我國的城鎮化將付出更大的資源環境代價﹔如果選擇正確,城鎮化不僅可以得到健康發展,還可以糾正已經出現的問題。換句話說,我國的新型城鎮化正是在對我國資源環境代價研判的基礎上做出的正確選擇。

  推進新型城鎮化,必須順應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歷史潮流,將生態文明納入城鎮化的全過程和各方面,體現在城鎮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能源供應、物流、居民消費等方面,走一條集約化、規模化、智能化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推動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協同發展,關鍵是統籌規劃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關系,實現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兩個系統的整體最優,在時間、功能、發展上相互促進和協同完善。節約資源是環境保護的根本之策。節約利用土地資源,集約利用各種生產要素,加強節能降耗減排二氧化碳,減少對生態系統的破壞,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系統修復﹔推進綠色建筑,鼓勵新能源、新材料在建筑物中的廣泛利用﹔開展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從城鄉關系看,不僅要讓農民進城上樓,更要提升市民的文明素養。所有城市居民都應有誠信、包容、公平等文明素養,這比高樓大廈、寬馬路大廣場更為重要。應促進城鄉發展由高能耗、高投入、高排放向低能耗、低投入、低排放模式轉變,使城鎮化速度、規模、強度與生態環境承載力相適應﹔加大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投入,以盡可能少的資源和能源消費支撐城鎮的可持續發展,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4.“留得住鄉愁”是新型城鎮化的建筑特色。

  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這些也是我國建設形成功能多樣、風格各異、模式互補的新范式城鎮化的指導方針和實踐指南。

  “鄉愁”是每一個人都有的對出生地、工作地等的懷念情結,正如“葉落歸根”所說的一樣。數據顯示,1978年,我國城市化率為17.9%,即當時約1.75億人口生活在城市﹔現在有7億多城市常住人口,比改革開放初增加了5億多人。換句話說,現在的城裡人大多數來自農村﹔即使自己不是農民,父輩或祖父輩也有可能是農民。在新增市民中,有人出生在美麗的鄉村,有人出生在城市的“胡同”,有人出生在部隊的大院,每個人的“鄉”不一樣“愁”也不可能一樣。人老的時候希望看看自己出生或工作過的地方是“鄉愁”,我國每年的“春運潮”也是“鄉愁”的部分體現。“留得住鄉愁”,就應在舊城改造、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保護好標志性建筑,避免“拆掉真文物、新建假古董”,否則就“留不住鄉愁”了。

  應發揚光大我國的建筑風格。在過去的城鎮建設中,反映中國特色、風格多樣的建筑在逐步消失。徽派建筑、福建民居,“危樓跨水、高閣依雲”等建筑風格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張圖紙”建幾乎所有的清一色建筑,鴿子籠式的建筑或“水泥”森林聳立,不僅使鄰居不相識,還割斷了文化聯系。原來農村的“矮屋厚牆”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薄磚牆高瓦房,不保暖不隔熱,夏季要用空調,冬季要供暖,不僅沒有了我國傳統的建筑風格,更主要的是丟失了建筑風格之“冬暖夏涼”和“節能”之實。

  城市的發展和繁榮也不能建立在農村衰落、農業衰退的基礎上,決不能形成那種大城市繁榮昌盛、小城鎮和農村破敗衰落的畸形格局,而應從“重城輕鄉”、“城鄉分治”、城市優先發展向城鄉一體化發展轉變。新型城鎮化不僅應使城市得到快速發展,城鎮質量得到不斷提高,還應以城市帶動郊區和農村共同發展﹔保留村庄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既要防止“城市病”,也要防止“農村病”。不能採取撒胡椒面的方式建設新農村,而應選擇一些條件較好、發展潛力較大的中心村進行重點建設,把分散的農民吸引到中心村居住,防止形成“空心村”。應通過統籌規劃和建設,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城市和農村合理分工、功能互補的城鄉發展格局。

  形成新的城鎮文化和新社會風尚。在我國以往的城鎮化過程中,傳統文化被不同程度的“邊緣化”了。伴隨農民進城上樓,鄉土文化在丟失,充滿鄉愁的歌曲、流傳百年的小調亟待挖掘,並在非文化物質遺產的名義下加以保護。隨著居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文明意識的日益增強,參與生態環境建設的主動性、積極性不斷提高。然而,保護生態環境尚未成為廣大居民群眾的普遍需求。因此,應通過宣傳教育,引導社會破除鋪張浪費、比闊氣、講排場等陋習,倡導綠色消費的理念與行為,在全社會形成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文明風尚,畢竟房子再大睡覺隻要一張床,汽車再豪華只是代步工具。隻有形成新的城鎮文化和新社會風尚,新型城鎮化才能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中國發展觀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