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基於互聯網的產業是新型城鎮化的支撐。
經濟繁榮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城鎮化應當建立在工業化的基礎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促進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
“有消費無生產”的城市不可持續。我國曾有過生產型城市抑或消費型城市的討論,結果不言自明:沒有產業支撐的城市難以運行下去。換句話說,城鎮化必須有合適的產業做支撐,必須有較多就業機會,必須有旺盛的人氣。一些城市不論規模大小都建設CBD,無形增加了客流,需要一定的交通運輸能力支撐﹔開發區、工業園區、城市新區等到處可見,卻有名無實。一些城市成為“白天鮮見人、晚上少亮燈”的“鬼城”,是土地城鎮化快於人口城鎮化的結果﹔一些城市“攤大餅”,而服務業仍在原地擴建,誘發“潮汐式”擁堵﹔一些城市成為“白天不見人、晚上全亮燈”的“睡城”,反映城市功能分區不合理﹔一些資源型城市產業沒有升級,出現“礦竭城衰”結局。美國汽車城底特律已破產,需要我們避免。
產業選擇至關重要。應因地制宜、揚長避短、選擇得當,注重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發展需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政府應當創造一個良好的法律、政策環境,激發企業發展的活力和競爭力。我國服務業發展滯后的原因之一,是城鎮化發展的質量不高,服務業發展的“入門人口”規模達不到要求,缺乏需求支撐。新型城鎮化不僅能推動以商貿、餐飲、旅游等為主的生活性服務業和以金融、保險、物流等為主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推動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的發展,使服務業范圍不斷拓展、規模不斷擴大、質量不斷提高、比重不斷提升,從而推動形成三次產業協同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
順應綠色循環低碳發展趨勢。通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新型城鎮化不僅要有良好的產業支撐,還要建立起適應氣候變化所需要的新型經濟與產業體系,避免被“高碳”產業和投資“鎖定”。如果那些在傳統工業化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城鎮經濟結構與產業體系不能得到有效調整,就不可能建立起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新型城鎮化體系,城鎮化也就難以有新意。
建設智慧城市。適應信息時代要求,通過感知技術、網絡技術和IT技術的運用,借助物質網絡(包括物聯網)、信息網絡(包括雲計算)、能量網絡(包括智能電網),形成新的城市智慧產業、新的城市智能管理模式、及全新的市民智能生活方式,實現產業發展、城市管理及居民生活智能化。應將城鎮化與信息化結合起來,建設智能交通、智能建筑等,以明顯降低城鎮的通勤成本、交易成本,通過技術進步改造傳統城市,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與管理效率﹔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適度,使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培育城市特色產業。每個城鎮都應有自己的特色定位、特色人文、特色產業,都應創新發展思路,推進制度創新、發展模式創新、產業產品創新,形成各自特色和形象品牌,形成“一城一品”或“一鎮一品”等特色。讓人一說到某個城市就想到某個品牌,或一說到某個品牌就想到某個城市。培育城市特色品牌既可以提高城市競爭力,也能擴大其影響力。隻有形成各自特色,城市才有競爭力,也才能存在於世界城市“之林”。在這一點上,西方國家的特色城鎮建設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6.“政府引導、市場主體”是新型城鎮化的運行機制。
新型城鎮化,配置資源的決定性力量將是市場,不僅要解決城鎮建設“錢從哪兒來”的問題,還應解決“錢投到哪兒去”的問題。中國的現代化是外生型的現代化,即由於西方列強的入侵,國人不得不“師夷長技以制夷”,實現社會的現代化﹔也正因為如此,政府主導城鎮化成為歷史必然。中國工業化必須追求速度、強調趕超,不能不以城鄉二元來集中有限資源,從“集中力量干大事”開始。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日臻完善,“政府主導”應當轉變為“政府引導”,將政府有效干預與市場機制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和效率的最大化。
新型城鎮化離不開政府引導。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臻完善的條件下,加強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在城鎮規劃、投資政策、價格機制、秩序維護等公共服務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創造一個公正、公開和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一是建立規范透明的城市建設投融資機制,拓寬融資渠道,允許地方政府通過發債等方式,把原來的“暗債”變成明債﹔二是減少行政審批,通過政府“種子”資金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城鄉建設領域﹔三是建立城市基礎設施和住宅政策性金融基金,增加政策性金融機構,主要服務於城鎮化﹔四是完善地方稅體系,並與地方政府承擔的職能相適應。推進階梯式房產稅改革。另一方面,應規范政府的干預行為,提高決策的科學化,防止和避免政府失靈、政府職能越位、缺位和錯位﹔減少乃至避免市場的無序競爭、過度競爭,以及可能帶來的壟斷等低效率或不公正、不公平現象。
應將節能環保作為重要考量。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將綠色、節能、環保等作為重要考量指標,並不斷調整完善。利用自然通風和採光,減少“大拆大建”行為,控制高層、超高層大樓的建設,限制“形象工程”建設﹔在不影響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顯著降低能耗和溫室氣體排放。城鄉建筑如果不能按節能和環保標准進行規劃和建設,使用中必將浪費大量能源,改造則需要大量資金。建設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體系。應加強多種交通運輸方式的銜接,在大中型城市建設形成機動車、自行車和行人協調的道路體系﹔建設並實行交通運輸的現代化、智能化、科學化管理,減少車輛空駛率﹔研發和推廣使用節能新能源汽車﹔鼓勵公眾選擇高效利用能源資源、少排放污染物、有益健康的出行方式,鼓勵使用自行車、城鐵(地鐵)、公共汽車等交通工具。發揮信息化優勢,減少不必要出行。
新型城鎮化也要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不僅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也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重要舉措。應充分利用價格杠杆作用,使各種資源的價格充分反映生態、資源和環境的真實成本,讓污染者、資源開發和使用者承擔環境和生態破壞的損失、資源耗竭等項成本,引導企業和用戶自覺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這也是城市經濟實現集約增長的基本影響因素。
7.戶籍和土地流轉是新型城鎮化應當解決的政策重點。
一些制度是制約我國城鎮化的藩籬,必須加以破除。土地管理制度、就業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戶籍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改革滯后,經濟社會政策不協調,制約了公共資源在城鄉的優化配置和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的合理流動﹔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和推進城鎮化的方針戰略,但有效的制度改革、配套性的規劃體系和實施機制尚未形成。一些地方隨意調整規劃,在規劃實施中各自為政、相互脫節、協調不夠,影響了城鎮化的健康有序發展。
改革戶籍制度。創新人口管理制度,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完善跨區域的城市發展協調機制。穩步推進城鎮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的全覆蓋,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在農村參加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規范接入城鎮社保體系。加強農民工職業培訓和保障隨遷子女義務教育,逐步實現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由戶籍人口向常住人口的全覆蓋。突破戶籍與福利合一的社會管理制度。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挂鉤機制,逐步實施融居住登記和就業、社保、租房、教育、計生等多種服務和管理功能於一體的居住証制度,讓“一証通”助力進城農民工在子女就學、社會保障、技能培訓、公共衛生、養老等方面的待遇均等。
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從嚴合理供給城市建設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我國現行征地制度存在權力行使范圍過寬、補償標准低、征地程序不合理、安置途徑單一等問題。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提出,堅持用途管制制度,增強城鎮化健康發展的空間保障能力。不斷完善征地制度,不斷規范征地程序,建立完善多元保障機制。應保障農民征地談判的主體地位,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形成長期保障機制。同時,應該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通過就業、培訓、留地、入股、納入城市社會保障體系等安置方式,解除失地農民的后顧之憂。
完善農村宅基地管理制度。一是嚴格“一戶一宅”和宅基地面積上限控制等政策,真正杜絕“一戶多宅”、“一宅超限”等多佔宅基地現象。二是加強宅基地復墾,嚴格杜絕宅基地閑置,把閑置宅基地全部復墾為耕地。三是對農村宅基地進行確權登記頒証,頒發具有法律效力的宅基地權屬証書,建立完善的宅基地使用權統一登記體系。四是擴展宅基地使用權權能,通過選擇若干地區試點,慎重穩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使宅基地使用權具備充分的物權權能。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推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公開、公正、規范運行。
發揮政績考核對新型城鎮化的“指揮棒”作用。《決定》的出台實施,為城鎮化轉型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應加快完善考核評價體系,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做法,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形成“不以GDP論英雄”的政績評價體系。這也是解決“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以及不作為、亂作為等問題的根本之策。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部
![]() |
相關專題 |
· 《中國發展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