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以寧
二、關於利率市場化
根據前面已經談到的,中國金融改革應當循著市場調節為基礎性調節、政府調節為高層次調節的道路前進,所以利率市場化將成為改革的大勢所趨。
利率市場化不等於利率自由化(或稱對利率的自由放任)。應當取消對利率的管制,但這不等於對利率的波動不管不問,聽其自然。利率市場化是有利有弊的,改革過程中一定要穩步推進,不能希望速戰速決,更不能打算“畢其功於一役”,必須統籌安排,通盤考慮。利率市場化對中國銀行業的震動以及由此帶來的近期利弊和中長期利弊仍然有待於探討和權衡,並且需要有較為細致的對策。
就近期來說,利率市場化有助於調動民間資本進入金融市場的積極性,從而可以擴大金融業規模﹔有助於調動金融機構加強經營管理的積極性,從而可以提高金融機構的效率,使資金得到更有效的使用﹔同時,有助於抑制地下金融活動,抑制高利貸行為。然而從近期來說,利率市場化的一個最大的弊端在於它會給中小型銀行,特別是社會底層的金融活動,即所謂“草根金融”帶來程度不等的沖擊,使它們一時難以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有些實力單薄的金融機構甚至會因此陷入困境。當然,這種壓力對中小型銀行和“草根金融”也有一種提升自己的市場競爭力的作用,迫使它們進行改革,發奮圖強,可謂“置之死地而后生”。所以這就很難判斷利率市場化對它們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了。機遇是相等的,事在人為。
從中長期來說,利率市場化的好處有三點:一是使中國銀行業同國際銀行業接軌,提升中國銀行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並加速中國銀行業與國際同行的合作,從而提升中國銀行業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二是使中國銀行業的資源配置效率提高,資金可以得到充分的、有效的利用,這對於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三是對中國銀行業整體來說,抗風險能力增強了。大中小銀行由於長期躺在國家身上,靠固定的存貸款利率之差有利可得,從而放鬆了對經營管理的關注和對風險的防范,實際上成為靠利率管制而生存的、麻木的金融機構,這對於今后銀行業的成長是極其不利的。因此利率市場化勢在必行,從中長期看,利率市場化的好處尤其顯著。
那麼,從中長期看,利率市場化有什麼弊端嗎?弊端仍是有的,最重要的是利率市場化之后國內經濟的波動會加大,受國際金融風暴的影響也會比過去大得多。這是因為,政府對國內利率的管制和對存貸款之差的限制,可以減少國內經濟的波動或降低國內經濟波動的幅度﹔而利率市場化后,國內經濟無論受到自身因素的影響,還是受到國外因素的影響,都會發生較大的波動。這究竟對中國經濟是一件壞事還是好事,還不能輕易作出判斷。中國經濟的深化改革並不是僅有金融改革這一項,更不是僅有利率市場化這一項。減少國內經濟波動和減輕國際金融風暴對中國經濟波動的影響,有待於國內經濟其他改革的配合和改革成果發揮作用,而不能把利率市場化看做產生影響的唯一因素。加之,即使利率市場化在這方面有影響,也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從中汲取經驗教訓,使利率市場化更加完善。實踐為利率市場化的完善提供了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說,對利率市場化的所謂弊端,又該重新認識了。
這還涉及對利率市場化的總體評價問題。利率市場化並不是金融改革深化中唯一的一項改革。利率市場化本身也涉及許多方面的配套措施,例如前面已經提出的加強銀行的風險管理工作,提升中小型銀行的經營管理水平和抗風險的能力,以及所有的銀行都不能再依賴利率管制條件下靠存貸利差穩收利潤的做法,等等,這才能對利率市場化作出正確的總體評價。
不應忽略的是,前面已經提到,利率市場化絕不等同於利率自由化,不等於政府對利率不管不問。政府調節作為一種高層次的調節,應當做市場做不了的事情。如果金融市場波動過於劇烈,引起的經濟震蕩已經不是市場自行調節就能化解的,那麼政府的宏觀經濟調控依然是必要的,尤其是在緊急狀態下政府是可以使用行政手段來處理的。美國和西歐發達國家在這方面都有過先例。
在討論利率市場化改革時,還需要補充兩點,這就是利率市場化不宜某一地區先試點,以及貨幣調控時,鬆緊的調節應當是對稱的,否則將對利率市場化的推行不利。現將這兩點闡釋如下:
1為什麼利率市場化不宜某一地區先試點,其他地區等試點有成績后再推廣實行?
這個問題同價格改革一樣,都不宜在某一地區先試點,然后再推廣實行。理由是:商品和資金一樣,流動性都很大,流動渠道隻要通暢,就難以封鎖市場,禁止商品流動或資金流動。物價和利率都不是隻局限在某一特定地區,除非採取封鎖的措施。但那樣一來,對經濟的危害性就不可忽視。比如說,某一城市、某一省份先進行價格改革,放開價格,其他城市、其他省份的大大小小的商人就會通過不同渠道把商品運送到那裡去出售,市場的正常秩序就被打亂了。下一步價格改革怎麼推進?某一城市、某一省份先進行利率市場化試點,同樣會發生類似的情況。其他城市、其他地區的資金也會不規則地流動,或者導致資本流向試點的城市和地區,或者吸引資本來到某一非試點地區,資金市場的正常市場秩序不就被破壞了嗎?
2為什麼貨幣政策調控的鬆緊不對稱會不利於利率市場化的推進?
先要說明貨幣政策調控的鬆緊不對稱性。這是指:當中央銀行採取貨幣政策調控時,貨幣政策趨向緊縮和貨幣政策趨向寬鬆時相比,效應往往是不對稱的。也就是說,當貨幣政策趨向緊縮時,無論存款准備金率還是基准利率都會上調﹔而當貨幣政策趨向寬鬆時,無論存款准備金率還是基准利率都會下調——這都是正常的。但在中國現階段,近年來我們所看到的往往是:當貨幣政策由寬鬆轉向緊縮時,存款准備金率和基准利率由低轉高是容易實現的,調整的速度較快,但貨幣政策由緊縮轉向寬鬆時,存款准備金率和基准利率由高轉低則要困難得多,而且調整的速度要慢得多。這就是貨幣政策調控的鬆緊不對稱性的表現之一。這種不對稱性是妨礙利率市場化推行的。原因在於:利率市場化應以市場對利率的靈活性為實行的前提,即利率應隨市場的變動而有相應的升降。由緊縮向寬鬆的轉變較難,以及調整速度緩慢,表明利率不夠靈活,利率對市場狀況的不靈敏,從而會降低人們對市場和利率的信任度,也會由此認為宏觀經濟調控對市場的控制過多,進而對利率市場化效果的真實性產生懷疑。至於貨幣政策調控時為什麼會鬆緊不對稱,可能是由於中央銀行作為貨幣政策制定和操作者,在指導思想上更看重貨幣的穩定,所以寧肯偏於緊縮,而沒有把經濟增長和就業問題放在與貨幣穩定同等重要的位置。
貨幣政策調控時鬆緊不對稱的另一表現是:貨幣政策寬鬆時,大中小企業都受惠,隻不過大型企業受惠更多﹔而貨幣政策緊縮時,國有大型企業,尤其是特大型企業仍然受惠,民營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很難得到銀行關照,它們成了受害者,於是連續虧損、停產、破產倒閉等現象主要發生在中、小、微企業中。在這種不對稱的情況下,利率市場化的推行也會受到消極影響。這主要因為,人們原先認為利率市場化有助於金融領域內公平競爭環境的形成,然而貨幣政策調控時鬆緊的不對稱卻使得國有特大型和大型企業受惠,而民營的中、小、微企業則受歧視、受損害,這難道是公平競爭的環境嗎?人們對利率市場化的信心下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