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以寧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授權 獨家連載
一、宏觀經濟調控的局限性
宏觀經濟調控起始時機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宏觀經濟調控開始時機可能滯后,宏觀經濟調控結束時機更可能滯后,這兩種滯后都會給國民經濟帶來損失,甚至會給后續一段時間的經濟運行造成困難。
要知道,宏觀經濟調控原來是以調節總需求為目標的措施,主要適用於短期調節,是針對失業和通貨膨脹而採取的。20世紀70年代以后美國經濟發生了滯脹,單純的總需求調節無效,短期調節也不起作用,於是宏觀經濟調控轉向總需求調節與總供給調節並重,總量調節與結構調整並重,短期調節與中期調節並重。因此從那時起,一些國家的宏觀經濟調控的重點往往把抑制通貨膨脹、減少失業和結構調整三者結合起來考慮。
宏觀經濟調控滯后的最重要原因在於不了解經濟的走向。有關部門容易被匯報材料中報喜不報憂的假象所迷惑,除此以外,經濟中有些現象並非統計數字所能反映的。兩個明顯的例子是投資者心理和消費者心理。以投資者心理來說,經理人採購指數隻能反映一部分情況,而投資者對前景的估計和對各個行業的盈利前景的預測不一定(至少不是全部)都能通過經理人採購指數反映出來。消費者心理同樣如此。通常情況下,消費者對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的預期就是影響消費者心理的一個重要因素,消費品(主要指耐用消費品)的家庭保有量和消費品的時尚也是影響消費者心理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有關部門對經濟走向的分析和判斷總會有一定的誤差,能夠盡量做到的,只是使預測的誤差盡可能小一些而已。既然預測的誤差難以避免,所以宏觀調控的滯后就是難以避免的。這往往是宏觀決策部門一種慣見的缺點。
因此,宏觀經濟調控的大轉向,需要慎重。政策要有連續性,不要打亂投資者和消費者的正常預期,以免經濟中出現大的波動。除非又發生了急劇的通貨膨脹,或發生了嚴重的失業,或通貨膨脹和失業並發,一般說來,宏觀經濟調控不宜大升大降,大緊大鬆,大起大落。否則,要麼會促成經濟中出現眾多泡沫,要麼經濟中的泡沫會突然破裂,對經濟運行十分不利。
對宏觀決策部門來說,如果發現經濟運行中出現了運行不正常的預兆,應當及時採用微調措施。採用微調的前提是:有關部門應當有預見性,並建立預警機制,以便防患於未然。正如山火一有警報,就必須及早採取措施,予以扑滅,等山火擴大了,蔓延開了,就難以迅速扑滅。所以一定要重視微調。
微調措施包括了結構性的調整和細節性的調整。也就是說,為了不至於在宏觀經濟調控過程中出現過鬆過緊現象,結構性的調整和細節性的調整有助於避免出現較大的偏差,也有助於防止出現較大的后遺症。在這方面,不應當急於求成。要讓經濟恢復正常,仍以微調為上。穩中求進要比急於求成好得多。
宏觀決策部門應當懂得,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某些問題,如結構失調、產能過剩、短缺產品供給日趨緊張、技術工人供給不足、某些情況下的物價上漲,甚至環境惡化、生態破壞等等,通常不是依靠宏觀經濟調控就能解決的,所以不能以為宏觀經濟調控措施一用就靈。即使是股市、樓市的起落,也不一定靠宏觀經濟調控就能生效。在這種情形下,動不動就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備金率,或者調節基准利率,甚至更改預算收入或支出,反而會使存在的問題復雜化。
比如說,如果體制上存在一些障礙,使農村進城務工的人或者找不到工作,或者不安心在原工作單位繼續工作,或者想自己經營小微企業而未能如願,這就不能按一般就業問題的對策來應對,而應當著力解決城鄉二元體制中存在的問題或相關改革中出現的問題。隻有這樣,進城農民的就業困難和創業困難才能緩解。
又比如說,在成本推進型的通貨膨脹條件下,要抑制物價的上漲,也不能單純依靠宏觀經濟調控方面的緊縮總需求的措施,緊縮總需求的措施是無法解決成本推進型的通貨膨脹的。像用工成本上升而引起的一般物價水平上漲,或者因原材料燃料供給不足而引起的生產成本上升,甚至因豬肉、蔬菜供給不足而引起的食品價格上漲等等,採取提高存款准備金率的做法,不僅無效,反而會使供給更加緊張。以往的經驗已經証實這一點。
再比如說,商品價格是相互影響的,因為商品價格互為成本。在宏觀經濟調控中,有時為了控制某種物品的價格上漲,還照舊採取限制價格的傳統措施,這同樣是沒有什麼成效的。以資源價格調整為例,對某些物品的價格管制,隻會使經濟中的結構失調現象更突出、更嚴重。在其他相關產品的價格可以浮動的同時,某些物品價格被管制死了,那隻能使得被管制行業減少產量,供給下降,並給經濟運行帶來一系列后遺症。
由此得出的經驗是:商品價格互為成本的關系不能靠行政手段來打破。宏觀經濟調控必須尊重市場規律。背離市場規律的宏觀經濟調控措施,遲早會顯露出它的無效性。
問題在於:為什麼經常會出台不尊重市場規律的、主要出於長官意志的宏觀調控措施?這既不能完全歸於宏觀經濟調控的經驗不足,也不能完全歸於宏觀決策部門分析判斷錯誤,以致倉促拍板,后悔已晚。應當指出,這在很大程度上與宏觀決策程序不符合民主化原則和科學化原則有關,而且還與缺少應有的政策糾偏機制有關。這通常是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部門容易犯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