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上篇 批判舊世界   第二章 馬克思與康德

2.仰望星空

韓毓海

2014年05月09日13:46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因此,資本主義社會絕不是人類最后一種社會形態。同時,正如康德推測的,人類也並不是宇宙中唯一的居民,在其他星球上也存在著有智能的生命——由於康德的這個如此具有革命性的假說,不但“自我中心”、“歐洲中心”論不能成立,而且連“人類中心”論也不能成立了,一切形而上學的大廈都被轟塌了。

因此,若要理解康德,就應該從康德深刻的“兩面性”入手:康德早期的科學著作所面對的是“宇宙”,這些著作討論的是力、是能量﹔而與早期著作不同,康德的“三大批判”面對的則是“人”的內心(這樣的“人”乃是資產階級個人),是市民社會的道德法則。康德早期著作與“三大批判”的主題其實是完全不同的。

而今天的人們感到陌生的,其實是康德早期的科學著作。一般的讀者甚至並不知道,康德相當一部分重要著作研究的是天體、物質、火,乃至地震與海嘯,而它們的主題就是能量和力,並不是“人的內心”。康德眼裡的科學,面對的就是“浩瀚的星空”,這樣的科學要講述的是物質內含的能量、力量的擴張如何摧毀了其外殼。

“內心的道德法則”與“浩瀚的星空”——這兩者絕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市民社會的法則,后者則是歷史和宇宙發展的隱喻。

康德曾經這樣評論“哥白尼式革命”說:哥白尼沒有改變宇宙和太陽系,但是,他卻改變了人觀察宇宙的方法。而康德由於提出了“星雲假說”並把辯証法建立在對宇宙發展的觀察方面,因此終結了牛頓開創的靜力學時代,把人類引入了熱力學時代——那個《國際歌》所謂的“快把那爐火燒得通紅”的時代。

恩格斯說:

因此,要精確地描繪宇宙、宇宙的發展和人類的發展,以及這種發展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就隻有用辯証的方法,隻有不斷地注意生成和消逝之間、前進的變化和后退的變化之間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近代德國哲學一開始就是以這種精神進行活動的。康德一開始他的學術生涯,就把牛頓的穩定的太陽系和太陽系經過有名的第一推動后的永恆存在變成了歷史的過程,即太陽和一切行星由旋轉的星雲團產生的過程。同時,他已經作出了這樣的結論:太陽系的產生也預示著它將來的不可避免的滅亡。過了半個世紀,他的觀點由拉普拉斯從數學上作出了証明﹔又過了半個世紀,分光鏡証明了,在宇宙空間存在著凝聚程度不同的熾熱的氣團。

尼採嘲笑了康德通過“三大批判”妄圖重建形而上學的努力,但他卻繼承了康德早期“沒有造物主的造物活動”的宇宙觀,因為尼採的哲學就是“沒有基督教上帝的新造物論”,它論述的核心是“力量的博弈”,而不是“不死的死”——形而上學的內心法則。

如果離開了早期的著作,那麼,康德的三大批判就幾乎還屬於“靜力學”時代的作品,但是,他早期的科學作品卻發現了浩瀚的星空,即一個熱力學支配的宇宙。正像愛因斯坦后來所指出的那樣:熱力學定理揭示出,宇宙的成長過程,同時也是一個衰老的過程,是一個擴張的過程,也是一個分裂解體的過程,盡管能量守恆,即能量總體上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但是,能量的擴散卻並不是有序循環的運動,因為能量的轉化是不可逆的,即總是從可以利用的能量轉化為不可利用的能量,從“有序的能量”轉化為“無序的能量”,隨著能量的擴散,“熵”也在增加。

馬克思、尼採、愛因斯坦的學說都屬於熱力學時代而非靜力學時代的產物。尼採認為,正如羅馬帝國一樣,西方文明將“在擴張中崩潰”﹔馬克思則認為,資本主義同樣將在擴張中崩潰,因為無產階級、貧困、自然資源的耗盡、激烈的階級分化,這些就是與資本主義發展和擴張相伴隨的“增熵運動”。

恩格斯說,康德之偉大,就在於他開創了這樣一種發現和觀察“自然”的方式:“自然界的一切歸根到底是辯証地而不是形而上學地發生的﹔自然界不是循著一個永遠一樣的不斷重復的圓圈運動,而是經歷著實在的歷史”。

康德認為:宇宙運動基於力量的矛盾沖突,它的表現形式是能量在擴張中爆炸。正是這場“仰望星空的文化革命”突破了形而上學——這既啟發了尼採的生命力學說,也奠定了馬克思的生產力學說。

馬克思提出了類似康德“星雲假說”的預言:資本主義發展所孕育的生產力,將從資本主義體系內部炸開,沖破現存的世界體系,資本主義世界秩序的外殼將在擴張中破裂。馬克思這裡所體現的,其實就是康德研究火、地震和宇宙大爆炸那樣的科學視野。馬克思說:“人們永遠不會放棄他們已經獲得的東西,然而這並不是說,他們永遠不會放棄他們在其中獲得一定生產力的那種社會形式。恰恰相反。為了不致喪失已經取得的成果,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實,人們在他們的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適合於既得的生產力時,就不得不改變他們繼承下來的一切社會形式。……例如:各種特權、行會和公會的制度、中世紀的全部規則,曾是唯一適應於既得的生產力和產生這些制度的先前存在的社會狀況的社會關系。在行會制度及各種規則的保護下積累了資本,發展了海上貿易,建立了殖民地,而人們如果想把這些果實賴以成熟起來的那些形式保存下去,他們就會失去這一切果實。於是就爆發了兩次霹靂般的震動,即1640年和1688年的革命。”

《共產黨宣言》指出:資本主義世界正是一個一切“固定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的世界,永遠的變動不居,這是它不同於此前一切社會形態的根本特征,因此,分析資本主義世界,方才需要“仰望星空”的視野,這種視野要求把力的沖突和能量的擴張放在第一位。

馬克思把無產階級看做被資本主義社會壓抑的能量和力量的化身,從而把社會生產力的運動、發展過程看做無產階級這個被壓制的巨大能量最終釋放的過程:

無產階級宣告迄今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體,隻不過是揭示自己本身的存在的秘密,因為它就是這個世界制度的實際解體。

資本主義所孕育的生產力和無產階級數量的日益龐大,無法消化的生產的過剩與無處消耗的資本過剩——這一切將從內部“擠破”現存的資本主義世界秩序,這便是馬克思對德國哲學特別是康德自然力學說的最重要的發展。在馬克思那裡,生產力無非就是“社會化了的自然力”。馬克思這是將康德的“星雲假說”用於了描述物質生產力的運動。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