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唯物史觀視閾下口述史料價值與歷史虛無主義批判【2】

周進

2017年11月13日10:31    來源:紅旗文稿

二、辯証認識口述史料的價值與局限

1.口述歷史拓寬史料建構渠道,引起史學研究范式的更新。

口述史,是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具有嚴格定義和規范的專門學科。“口述史是圍繞著人民而建構起來的歷史。它為歷史本身帶來了活力,也拓寬了歷史的范圍。它認為英雄不僅可以來自於領袖人物,也可以來自於許多默默無聞的人們”,“它把歷史引入共同體,又從共同體中引出了歷史”。([英]保爾·湯普遜:《過去的聲音:口述史》,覃方明等譯,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頁)它把歷史學視為一門關於人、關於人類過去的科學,反對傳統史學局限於政治史的狹隘性﹔它主張史學研究應包含人類過去的全部活動,主張對歷史進行多層次、多方面的綜合考察以從整體上去把握﹔在方法論上,它倡導多學科合作,即吸取其他相鄰學科的理論和方法,而口述史恰恰在這些方面大有用武之地。法國有句諺語:“一個老人的離去,就是一座小型博物館的倒塌。”近年來口述歷史更進一步,不僅把佔人口絕大多數的普通人的行為,而且還把他們的願望、情感和心態等精神交往活動當作口述歷史研究的主題。這不僅使史學研究的視角產生了根本變化,也使史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大大拓展了。如,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澤東提出“用村史、家史、社史、廠史的方法教育青年群眾”,(《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0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第297頁)激發了史學界尤其是高校歷史系學生走向廠礦、農村進行歷史調查,撰寫“四史”的熱情。在“四史”編寫中,口述訪談、回憶成為較多運用的一種主要方法,尤其是家史,多著重於結合大的歷史背景,通過個人回憶反映時代面貌。

2.口述史料豐富了歷史信息記載,為全面、立體、客觀還原歷史和認知歷史提供可能。

口述史料以形象、生動、鮮活的特性,和文獻資料互為補充、互動互証。那些不僅來自領袖人物、也來自平民百姓和少數族群口述的人生故事,使史學家得以從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中,發掘出許多以往被忽略的側面,或者為傳統官私方文獻遺忘的段落。它使人們可以觀察到制度和結構以外的人性和他們的心態,這正是其他的史學研究方法難以企及而口述史特別擅長之處。這些親歷者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歷史地位,對於重大歷史事件的內幕有著比較准確的了解,並且使用了很多不對外公開的檔案資料,因此,不僅在史實方面比較可靠,而且往往含有很多獨特的資料,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3.口述歷史具有不可回避的主觀性、不可靠性和一定的驗証難度。

口述歷史是一項無法獨立完成的工作,必須由口述者和採訪者合作。在這個過程中,口述者同時立足於口述歷史的客體和主體兩個位置上,因此其在這項工作中擔任最重要的角色,但在這個過程中,口述者與採訪者的交談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側重點,口述者所訴說的事情中難免會帶有個人色彩,在對具體事物的評判上存在主觀誘導性描述、對現代認識產生指涉性分析。同樣,採訪者也許會出於功利目的,在採訪的問題中更傾向於了解符合自己觀點的角度,從而對口述者產生方向性引導。因此,都能影響后人更客觀、准確地了解那段不曾經歷過的歷史。同時,口述者因年齡、身體健康、情感、認識差異等原因,難免對過去的記憶存在遺忘、不完整、不准確的情況。口述史料的准確性因口述者的離世或者旁証的缺失增加驗証難度。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曹淼、謝磊)
相關專題
· 《紅旗文稿》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