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唯物史觀視閾下口述史料價值與歷史虛無主義批判

周進

2017年11月13日10:31    來源:紅旗文稿

歷史研究的根本原則和根本方法是從歷史史實出發,以歷史史料為依據,實事求是。唯物史觀是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統一。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要做好親歷者頭腦中活資料的收集工作,抓緊組織開展實地考察和尋訪,盡量掌握第一手材料。

作為文獻史料的重要補充,口述史料最大價值是能夠反映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事實,尤其是對於近現代、當代人物或事件的研究,可以補充文獻資料的不足,讓歷史更生動、更鮮活、更有情感,是大眾更易於、更樂於接受的史料形式之一。但是,口述史料也有其主觀性、局限性一面。歷史虛無主義對待歷史的態度,違背實事求是的歷史研究准則,不尊重歷史,孤立、片面引用史料,任意打扮歷史、假設歷史,打著“反思歷史”“還原歷史”“重寫歷史”旗號,偏好口述史料,正是夸大利用口述史料這種主觀性、局限性一面,慣以某某人物談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某某人告訴你不一樣的歷史等呈現形式,隨意曲解歷史、甚至篡改歷史,企圖消解主流意識形態。

一、歷史虛無主義唯心主義的研究方法及其對口述史料的“利用”

對於歷史史料的利用、取舍和把握的方法和態度,也就是歷史觀,對史料運用起決定性作用,也是決定歷史認知科學與否、正確與否的關鍵。有什麼樣的歷史觀就會有什麼樣的方法論,一定的歷史觀也是通過它的研究方法表現出來的。對待歷史事實的態度,是尊重史實的客觀性,還是任意為我所用,把歷史變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是嚴肅的歷史研究和歷史虛無主義相區別的一個分水嶺。

歷史虛無主義採用唯心主義研究方法,不僅拋棄已有歷史研究成果,積極鼓噪重新撰寫所謂“真實”“客觀”的歷史,而且採用所謂微觀實証、新史料公布的“碎片化”手段“孤立、靜止地對待歷史”,“混淆歷史邏輯”,“為其所用地切換歷史場景”,來質疑社會歷史共識。歷史虛無主義的研究方法具有反唯物史觀、反科學的特征,主要採用否定和放棄階級分析法、否定和放棄全面客觀的史料分析法、夸大心理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孤立、片面地利用口述史料。

1.鼓吹所謂純粹客觀主義、“超階級”“超黨派”,否定和放棄階級分析法。

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一文中指出:“以往的全部歷史,除原始狀態外,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9頁)歷史虛無主義基於唯心史觀,在探索中國近現代歷史時,把“客觀公允”理解為“超階級”“超黨派”地分析研究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不僅攻擊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法,而且把歷史過程歸結於人性的影響,歸結為人的觀念、視野、心理甚至性格等主觀因素的作用,結果離歷史真實越來越遠。如,有的以所謂“口述史”和個人“回憶”的方式,否定黨領導的“一化三改”,看不到它在奠定社會主義制度與開創人類歷史新紀元的重大歷史意義。

事實上,純粹的客觀主義是根本不存在的,在階級社會裡,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具體的人,是具有一定的世界觀、歷史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任何歷史口述者、研究者都是站在一定的立場上、自覺或不自覺地以一定的世界觀、歷史觀為指導來記錄、說明、研究歷史。口述者、研究者的立場和政治態度必然會影響到總體歷史觀,而且還直接影響到研究者在具體的歷史過程、事件、人物的研究中的觀察視野。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想超然於唯心史觀和唯物史觀兩大歷史觀之外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隻有以科學的唯物史觀為指導,才能循著正確的認識路線不斷還原、不斷接近客觀的歷史真相,得出更加接近客觀歷史實際的結論。

2.鼓吹所謂微觀實証研究,搞歷史“碎片化”,否定和放棄全面、客觀的史料分析法。

歷史研究需要在充分佔有歷史材料的基礎上,對歷史材料進行分析篩選,去偽存真,然后才能從正確地(近似正確地)反映客觀歷史史實的真實材料出發,進一步深入下去,向著歷史的真理接近。歷史虛無主義在研究中,雖然採用史料分析法,卻存在三種錯誤。

其一,不是“靠大量的、批判地審查過的、充分地掌握了的歷史資料”得出結論,而是片面地、選擇性地、按圖索驥地發掘史料。通常是以所謂“口述”“回憶”“揭秘”“重評”等形式,根據一兩個“碎片化”材料,對史料不辨析、不考証、不甄別,往往違背孤証不立的原則,以點概面、以偏概全。如英國出版的《中國季刊》曾刊載一篇研究性長文,根據蔣介石自己的言論就荒謬地認定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蔣介石國民黨佔統治地位的領導是反資本家的”。

其二,“經常把文獻的歷史和現實的歷史當作意義相同的東西而混淆起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551頁)往往根據所用史料的真實性,判斷所陳述的歷史的真實性。史料的真實只是為說明歷史的真實提供了必要條件,但僅此不夠。即使根據史料把握了歷史某個或者某些細節的真實,未必就能把握全局的真實。歷史學的主要任務不僅是史料的收集、整理與考証,還要從史料中找出各種史實之間的互相聯系,發現歷史的規律性,從而達到對歷史整體真實的把握。如,關於國史中三年困難時期非正常死亡人數的問題,《毛澤東的大飢荒》的作者不僅臆測出所謂“大躍進”時期全國受飢餓而死的總人數,為了歸罪於毛澤東,竟將上海會議上毛澤東1959年3月26日關於安排第二季度工業計劃、3月28日關於糧食購銷問題,與3月25日關於人民公社問題的這三個談話相混淆,將針對削減基建項目的內容“移花接木”為吃飯問題,從而炮制出毛澤東曾說過“不夠吃會餓死人,最好餓死一半,讓另一半人能吃飽”的謊言。

其三,斷章取義和篡改、偽造史料。偽造政治領導人物的日記,編造歷史,傳播謠言,是近年互聯網環境下歷史虛無主義者的一大慣用伎倆。如,近年來網上流傳“某領導日記啟封”一文,所謂的日記后來被機構或個人証實都是偽造的。但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並不死心,又接連炮制“胡績偉談某領導日記”等互作偽証,編造出許多抹黑攻擊胡耀邦、鄧小平等領導人的邪惡說法。又比如,有的利用所謂口述和回憶錄,極力渲染甚至編造“大躍進”期間發生的失誤,以証明中國共產黨不懂經濟,根本沒有抓經濟建設的能力﹔有的無限夸大某些歷史事件的“細節”和感受,涂黑歷史,欺騙善良人們的感情,甚至捏造出“餓死幾千萬人”的謊言,企圖煽起對黨的領導的不滿﹔有的以批判“文化大革命”為名,把黨和新中國的歷史說成是一系列“左”的錯誤的延續和疊加,以此否定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

3.鼓吹還原論,夸大心理分析法作用。

近些年來,歷史虛無主義追隨西方心理史學,搞研究方法的創新,在歷史人物的分析研究上日益採用心理分析法,尤其是針對口述史料,較檔案文獻資料的嚴肅、刻板,具有生動的細節、豐富的情感和強烈的歷史帶入感,更是被解讀得“繪聲繪色”“像模像樣”。特別是在評價毛澤東上,一些研究通過對毛澤東幼年、少年活動的分析,毫無根據地得出其“心理陰暗”的結論﹔根據毛澤東的詩詞、言行、文章等等,把心理分析的模式生搬硬套,牽強附會地歸納出其有偏執型人格等結論,對毛澤東進行多個方面的污名化。在歷史研究中可以使用心理分析方法,但必須結合其他科學研究方法,特別是階級分析方法。口述史料作為歷史史料之一,具有口述者參與的局限性、情感的個體性、認知的差異性。因此,心理分析法隻能作為補充、輔助的方法,而不應成為主要方法。

下一頁
(責編:曹淼、謝磊)
相關專題
· 《紅旗文稿》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