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以高質量發展為核心目標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2】

遲福林

2017年12月21日15:07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首要任務是適應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解“有需求、缺供給”的突出矛盾,適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斷提升產品與服務的供給水平,持續釋放巨大內需增長潛力。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內涵的進一步提升

從經濟運行情況看,以“三去一降一補”為主抓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了顯著進展。比如,去產能方面,2017年前三季度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6.6%,比上年同期提高3.5個百分點﹔去杠杆方面,8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5.7%,比上年同期下降0.7個百分點。過高杠杆率得到控制,牢牢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4]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了重大部署。除了繼續強調“三去一降一補”外,更加重視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包括發展先進制造業、提升傳統產業,保護企業家精神以及建設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勞動者大軍。

(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硬仗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初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明確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需要貫徹始終的一條主線,其實質是結構性改革和結構性調整,是促進供需關系動態均衡的根本保障。從實際情況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攻堅戰,既要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貫穿經濟轉型全過程,又要在短期內實現重大突破。

(三)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任務

1.加快建設制造強國。過去幾年來,我國在制造業取得了明顯進展,一些領域的技術水平達到全球前列。但整體上還面臨大而不強的挑戰。比如,在價值鏈方面,我國制造業整體產出效率存在一定差距。當前,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率為21%左右,而發達國家約為35%至40%﹔我國人均制造業增加值隻有3000多美元,居全球第54位,僅為發達國家水平的1/3。[5]因此,要按著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2.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依托我國巨大的市場空間,傳統產業還有發展的潛力,關鍵在於優化升級。第一,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瞄准國際標准提高水平。比如,我國健康養老產業的發展,需要著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技術服務水平﹔第二,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這是我國的立國之本﹔第三,加強水利、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電網、信息、物流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使我國的基礎設施能夠有效滿足人民的需要。

3.堅持“三去一降一補”。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在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同時,更加注重以推動“三去一降一補”加快形成供求總量、結構的動態平衡。

4.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企業家是經濟活動的重要主體,企業家精神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源泉。2017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明確提出“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關鍵在於盡快對企業家關注的重大問題出台具體司法解釋,由此穩定企業家預期,激發其巨大的投資潛力。

5.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關鍵在於人的因素。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技能勞動者數量隻佔全國就業人員總量的1/5,高技能人才不足6%。以集成電路領域為例,盡管我國工程專業大學畢業生每年近50萬人,但國內芯片設計企業仍不得不從海外大量聘用專業技術人才。[6]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把建設勞動者大軍作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任務,必將對我國中長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曹淼、謝磊)
相關專題
· 《行政管理改革》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